2009-03-19

中国质量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认为——缓控释肥对农作物益处多多

浏览次数:6380次
A- A+

  刚刚闭幕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会上提出,要提高粮食单产,只能依靠科技,其中“良种+良法+良田”的配套应用十分重要。
    袁隆平强调,在这三种方法的实施和推广过程中,良种是高产的核心;良田是高产的基础;良法是夺取高产的手段,良法包括栽培技术、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其中合理用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肥料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改进,就是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这对作物的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予以大力扶持和推广。
    据了解,缓控释肥是一种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而释放养分的新型肥料,具有控制肥料养分释放、肥效周期长等特征,可使传统化肥利用率提高50%至一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一批科研机构及金正大集团等多家企业的缓控释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生产体系,其关键技术已达到或者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超级杂交稻示范推广过程中配套使用缓控释肥。虽然具有这些好处,但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推广应用之路仍然显得艰难。
    山东省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高义武解释:“由于缓控释肥的价格比普通肥料高20%左右,如果没有实际的效果对比,老百姓是很难接受的。如在等量情况下,施用缓控释肥玉米平均单产为545.1公斤,农民使用普通肥料平均单产量为483.5公斤,单产平均增产12.7%。从平均每亩投入成本计算,缓控释肥比习惯施肥多投入约10元,按当前玉米市场价计算,平均每亩增收100元,较习惯施肥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90元。同时施用缓控释的玉米生育期仅施肥1次,不用再追肥,这样就减少大量用工成本。虽然目前我们已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但仅靠企业自身力量来推动缓控释肥在我国广袤农田的普及应用,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我们企业呼吁政府部门加大推广力度,以促进缓控释肥普及应用,同时开展好缓控释肥的宣传普及,为缓控释肥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78岁的袁隆平院士介绍说,超级杂交稻于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单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示范单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现在,第一期超级杂交稻年推广约200万公顷,平均单产550公斤左右;第二期超级杂交稻2008年推广已逾20万公顷,一般单产650公斤左右。目前,正在开展第三期单产9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攻关。而取得这些硕果,都需要合理用肥,缓控释肥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有关人士指出,从目前世界行业发展情况看,价格仍然是制约缓控释肥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进一步降低该产品成本,真正使缓控释肥施入广袤农田?
    小麦育种专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建议,在价格方面,政府可参照国家对有机肥进行补贴的政策,对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助;还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企业享受政策补贴扶持等手段,使产品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农业部门也可以将缓控释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有效结合起来,将缓控释肥纳入“沃土计划”(农业部从1995年夏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以追施有机肥为主要内容的计划)加以推广。而企业则可以借鉴山东农业大学等30多家科研机构,与山东金正大集团等70多家企业自发成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生产体系,通过开展技术联合研发,加快发展产业化步伐,达到降低价格的目的。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