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高端肥料推广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山东金正大引领低碳农业技术革命
金正大技术研发人员在智能科研温室进行科研实验
当今中国迎来了农业农村变化最大、发展最好的时代,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同时,眼下也是矛盾集中、挑战严峻的时期,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我国肥料科技创新道路上的领跑者——山东金正大公司在短短十五载,不仅迅速成长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肥料企业,建成了全球领先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而且引领了当今中国肥料行业的技术革命。到底是什么力量让金正大主导了肥料行业的技术革命?是什么力量让金正大成为了我国肥料行业的排头兵?
◆ 答案一:
“创新战略”迸发企业活力
2013 年1 月18 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金正大公司的“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肥料行业首次获得此奖项,也是山东惟一一家获奖企业。
科技创新是金正大发展的动力源泉。正是科技创新让金正大从产业“追赶者”迅速成长为世界水平的“领跑者”,带领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早在国内复合肥产品市场还被国外品牌一统天下时,万连步带领的金正大就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肥料制造业与世界的差距。2001 年,万连步带领金正大公司科研人员在考察欧洲市场时,看到一种名叫“缓控释肥”的产品,它可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释放肥料养分,利用率高达60%以上。而我国传统的化肥利用率不足40%。
由于国外一直对缓控释肥技术采取封锁和垄断,金正大把“借梯上楼”作为弥补自身技术先天不足的有效途径,积极采取“ 内引外联”的办法,自2004 年起,金正大就联合山东农业大学进行缓控释肥的开发,从改变化肥本身的特性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入手,大胆探索和创新,一举破解了困惑研发领域多年的难题——缓控释肥机理研究、缓控释肥包膜材料开发、缓控释肥包膜工艺和缓控释肥包膜技术创新,奠定和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生产工艺体系。
2006 年3 月,金正大集团建成了年产30 万吨缓控释肥的产业化生产线,填补了我国在缓控释肥批量生产中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实现了国产化。金正大正是坚持以产品自主研发、自我创新为主,引进外脑、借助技术为辅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集成创新之路,探索出了我国缓控释肥发展的创新之路。
在产品研发上,金正大引进先进缓控释肥技术,围绕关键技术深入研发,筛选出控释性能好,成本低的包膜材料及其组合配方,并经过反复试验、示范,研究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化产品,结束了缓控释肥在欧美只用于高端经济作物的历史。
在技术创新机制上,金正大加大创新投入,提高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要,开发了12 大系列100 多种缓控释肥新产品,储备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新产品,拥有发明专利158 项。
在2006~2013 年期间,金正大与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及各省土肥站等国内40 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战略或科研合作关系,合作开展了缓控释肥在不同作物上的效果研究和示范推广试验,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
为了支持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种三产四”工程,金正大携手袁隆平院士开展了缓控释肥在超级杂交稻上的应用,以研究超级稻节氮降污栽培新技术。实践表明,缓控释肥在超级杂交稻上增产效果明显:在等氮量条件下,增产幅度达12%~15%,在减少30%用氮量条件下仍能保持稳产。由此,我国成功掌握了超级杂交稻节氮超高产栽培技术,超级杂交稻由“ 高氮栽培”模式进入“节氮超高产栽培”时代。
同时,金正大还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的太湖流域开展缓控释肥对温室气体排放、氨挥发、氮淋溶损失和地表径流损失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全面评价控释尿素的环境效应。研究成果将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农业节能减排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此外,金正大坚持与世界接轨,与国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的合作,并在美国布置了8 个金正大缓控释肥试验点。前美国农业部长还将金正大缓控释肥纳入美国农业部的试验推广计划,并在美国农业部华盛顿州、堪萨斯州、明尼苏达州等三个试验站共建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缓控释肥的应用研究。
2009 年10 月,金正大申报的“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的批复。“中心”集缓控释肥基础研究、工程技术转化、质量检测、标准制定、新产品开发及应用示范为一体,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2 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32项,研发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转化。
2010 年1 月,金正大牵头发起成立的“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科技部批准。“联盟”集聚了产业主要科研、生产和推广方面等成员单位20 个,形成了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组织方式,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链,为行业技术创新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
2011 年11 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以金正大为依托单位组建复合肥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这是继2009年获准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来金正大组建的第二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13 年7 月底,农业部下发通知,批准以金正大公司为依托单位承担建设农业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紧紧围绕新型肥料创制、高效施肥应用、作物营养与肥效评价等方面,开展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全面构建新型肥料创制和高效施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另外,金正大还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中美缓控释肥合作研究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并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30 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主导制定了《缓释肥料》等8 项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成为我国新型肥料研发的一面旗帜。
◆ 答案二:
“资本战略”延伸产业链条
在发展过程中,金正大也深刻意识到了行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和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2010 年9 月8 日,金正大以中国缓控释肥第一股的身份成功登陆A 股市场。
上市之后,金正大自身的发展平台、整合各方资源的能力都发生了变化,企业又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从事的肥料行业受运费限制,地域特色明显,因此金正大积极采取异地扩张策略,加大在全国的产业布局来消除运费限制,提高公司市场辐射面。上市之后,金正大先后在安徽长丰、河南郸城与驻马店、贵州瓮安、云南晋宁、辽宁铁岭、山东德州、广东英德等地,以新设、收购或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基地建设,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十大生产基地。
金正大作为国内复合肥生产的龙头企业,及时扩大产能是能否抓住行业发展机会的关键。2012 年7 月,金正大60 万吨/年新型作物专用控释肥项目投料试车成功,缓控释肥年生产能力达到170 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商。
磷矿作为公司主营产品——复合肥控释肥中磷元素的主要原料,金正大近年来也展开了对磷矿资源的收购。2011 年8 月,金正大公司斥资59.6 亿元南下贵州,欲充分利用瓮安县丰富的磷资源优势,向上游延伸并加快化肥产业链的整合。
借助资本市场提供的强大融资平台,金正大公司实现了向上游整合资源,横向优化产业布局,向下游提高对终端市场的掌控力,延伸了产业链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答案三:
“深耕战略”引领行业升级
金正大以肥料起家,坚守肥料产业是金正大发展的原则。针对目前产品同质化现状,金正大决策层经过深入分析后提出,要依靠技术创新、发挥资本优势,实现复合肥、缓控释肥的升级换代,提出了“ 成为世界级高端肥料的供应商和受人尊重的农化服务商”的长远发展目标。
虽然我国复合肥产能严重过剩,但硝基复合肥仍显不足,每年需从国外进口约100 万吨。同时,适宜硝基复合肥的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重不断上升,硝基复合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011年3 月,金正大在山东菏泽投资36亿元,启动120 万吨硝基复合肥项目建设;同年8 月,金正大计划斥资59.6 亿元在瓮安县建设磷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成功实现了由化肥企业向化工企业的转型,进一步调整优化了产品结构,延伸了产业链条。
“ 在我国,随着人多地少、干旱缺水、高耗肥料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大力发展灌溉施肥和节水高效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确保我国农业生产持续高产、稳产,已是刻不容缓。水溶肥以其节约、高效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正大公司副总裁陈宏坤介绍说。
金正大以市场为导向,于2012 年底推出了自主创新的高端水溶肥新产品,并与全球灌溉领域的领导者——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水溶肥等高端产品上深化合作,旨在打造中国水溶肥高端品牌。并于2013 年3 月在山东临沭投资2.2亿元建设10 万吨/年水溶肥项目。项目以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实现了清洁生产、能源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肥料利用率较普通肥料可以提高近30%。
金正大目前已经形成缓控释肥、硝基肥、水溶性肥料等在内的完整的高端产品线优势,在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进一步巩固了技术领先优势,成功实现了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金正大在“ 大投入、快发展”的战略发展中布局全国,正在以自己的行动书写一个传统化肥行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样本。站在新的起点,带着新的梦想,金正大正向着“ 成为世界级高端肥料供应商和受人尊重的农化服务商”这一宏伟目标而阔步前行。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6版 作者:张勇 日期:2013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