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3

《中国农资》周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浏览次数:3416次
A- A+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吴 江

  访谈嘉宾:

  四川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 勇

  山东红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卢俊华

  青岛智和智拓品牌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福平

  点评嘉宾: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王 建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 积淀形成

  王勇谈道:“四川农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责任、创新、激情、阳光。这是四川农资的企业精神。责任就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50多年来,我们把服务‘三农’、为农服务作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和个人责任,并进行了有效地结合。所谓创新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行动和一种自我活力。比如说我们在过去的管理流程上,增加了新的科学概念。而激情,实际就是一种新的状态,通过激发员工内在活力,创造了企业光芒四射的活力。因为四川农资是个老企业,活力欠佳是老企业的通病,我们注入活力元素、内部激励机制、改变经营模式,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和内在动力。阳光,是鼓励职工的一种正能量,我们做到企业公平、公开、透明合理竞争的环境,建立合理的游戏规则,以一种正能量去激发员工更努力地工作,创造出超人的业绩。”

  卢俊华表示,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成就了红日阿康的发展。俄罗斯的管理和中国的管理之间存在差异,包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俄罗斯人对待事情十分严谨,因此我们之间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耐心交流,加强文化上沟通,要不断交流,达成共识,红日阿康也在俄罗斯严谨文化的熏陶下得到了管理上的提升。俄方对企业的管理十分严格,生产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达到严格的要求。因此,红日阿康在管理中一直严格执行着安全、环保、文明的生产。”

  企业文化是市场差异化 核心竞争力

  王勇认为:“今年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呈下行状态,一些部门的经营不太理想,于是我们开展了训练营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调动员工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激发他们的能量。我们通过企业的感召以及公司领导正确的分析判断,给员工以正能量的激励,这就是文化的冲击和文化力量的凝聚。而员工正能量的增加,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积极地面对市场压力,从而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赢得稳定发展。”

  卢俊华说道:“作为一个中外合资的企业,两国之间企业管理上的文化碰撞,通过良好的沟通和磨合,对企业的提升和巩固企业的基础,还是很有效果的。红日阿康在文化碰撞的基础上,经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我做营销有十年了,我觉得整个营销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对企业内部,我们要发挥优势,将管理渗透到生产的每个细节。也正是这一特色文化,使我对红日阿康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企业文化是品牌的核心所在

  高福平谈道,企业做文化需要认清目前企业发展到了哪一阶段,虽然这种软实力在企业不好落地,但也有企业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需要硬件支撑,但在今天,更多的企业文化体现在企业管理上的理念、宗旨、责任、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第一,企业要把产品的理念做好,因为产品是企业生存之本,也是品牌的基石,如果没有产品质量的稳定、产品持续的创新、产品盈利能力的提高,这个企业文化是不能带来竞争力的。有人讲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是在其他方面都做到极致后才看文化、才看精神。第二,讲人品,产品是需要人来做服务的,是需要人来创造他的价值的。人品乍一听很虚,但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一个企业的文化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能够有一两个方面让人眼前一亮,就是成功的。第三,企业品格,一个企业能够做到在行业起到引领作用时,就需要将企业的品格打造成一套系统,比如说金正大的企业文化,就是将企业的品格规范、系统地展现在各个利益相关方面。所以做企业文化和做企业品牌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品牌的内核,而品牌则是企业文化在外部利益的相关方。

  专家点评:

  企业的转型突破,实际上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转型,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也是企业内部凝聚力的体现。另外,对于多元文化的融合,就是要抛弃一些文化,提炼共同价值点,通过不断地沟通,在冲突中找到解决方法,最终获得双赢。文化和品牌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品牌建立过程中形成的,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文化。

企业快速发展中的文化融合与传承

 

  主持人: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张 涛

  访谈嘉宾:

  四川开元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杨大平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谢 优

  廊坊绿园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春华

  点评嘉宾: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艳梅

小胜凭智,大胜凭德, 常胜凭道

  比起一些农资大鳄,杨春华的绿园农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她认为:小胜凭智,大胜凭德,常胜凭道。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能传承并能使企业持续发展的正能量,这里有公司的理念愿景,也有职工的管理守则,这些都能让绿园的团队觉悟到大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觉悟到绿园的员工是志同道合并能为一件事情而共同奋斗。绿园倡导“好人做好产品”,目前公司代理的一些名牌比如芭田股份、鲁西化工等公司产品,将上游企业文化和绿园的企业文化融到了一起,这些好的产品支撑了绿园快速发展走到今天。

  同时,绿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当地民政部门建立的助学基金赢得了一片掌声。现在成立的绿园助学基金,主要是资助家在农村考上二本大学以上的贫困学生。一方面她认为自己走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认识到改变农村的面貌,教育是根本、教学是关键,所以将助学基金纳入了绿园的管理体系,一连几年从不间断。另一方面,这个活动沟通和加深了上下游整个业务链团队的感情。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一个小故事感人肺腑。2011年的助学金已经发放完,一对母子来到了绿园找到杨春华。母亲双目失明,孩子考上了大学没钱支付学费。经过绿园的调查,这对母子基本上是靠政府的救济款生活。但是活动结束了,绿园团队的员工就自告奋勇,集体为这对困难的母子捐款,凑足了5000元钱送到了这对母子手中。这个活动让绿园的员工心系一体,成为一支充满正能量的共同体。

  企业文化 最终要落实到“人”

  提到企业的快速发展,杨大平介绍,经过9年的发展,目前四川开元已经形成了3个比较成熟的业务板块,一是农资板块,二是资源开发,三是金融投资。在这三个主板块下,开元形成了一个跨地域的集团公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来探讨文化的融合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开元在老挝的项目,2008年进入,通过4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找矿、探矿、设计、建厂到生产出产品,目前产品已经在东南亚顺利销售,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在这个过程中,开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杨大平认为重视文化,最终要落实到“人”,其实文化的融合也就是人员的融合。在海外找钾的这么多年,怎样使人员凝聚在一起,如何寻找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工作,四川开元首先做到了文化的融合。

  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四川开元非常注重人的思想意识,注重员工的价值取向,比如说企业倡导核心价值观——厚德载物,看员工是否爱岗敬业。开元没有什么大的口号,但是需要每位员工热爱和认同开元。

  企业文化 令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

  谢优作为江苏华昌的一名普通基层员工,他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显得更加切实。在华昌的大家庭中,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而张家港本地的人却很少。如何将员工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江苏华昌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据谢优介绍,华昌每年要搞两次军训,而在军训过程中,一些小细节能够显示出企业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军训对华昌来说,一方面锻炼了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加强团结,培育相互之间感情,让团队变得更加团结,让每位员工之间减少摩擦,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在他的眼中,华昌是一个大家庭,每位员工都能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华昌也是一个包容的集体,无论员工遇到什么大事小情,领导充分的关心,如果出现异议,大家也能顺利化解。最后,谢优也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令人动容:公司里有一位新员工,在刚来公司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母亲患癌症不幸去世,公司领导二话没说派人前去慰问,并且送去了慰问金。就是这样一件一件小事,让华昌的每位员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专家点评:

  在厂商合作的同时,上下游企业之间也会产生“文化外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做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精神价值。慈善不是作秀,不是表面文章,在文化的相互感染下,企业文化与发展速度相得益彰。开元的文化是从人抓起,也是从源头抓起,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根基于这个基础上,作为跨国集团,开元的文化外溢到老挝,相互感染,这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以企业文化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主持人:

  《中国农资》记者  师 容

  访谈嘉宾:

  山东金正大副总裁  陈宏坤

  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监  杨春红

  北京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书记  梁凤莲

  点评嘉宾: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王 建

  吸引人才 认同企业文化是关键

  陈宏坤认为,人才在企业里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竞争力,真正做到无可取代才是企业能够在行业里竞争的资本,吸引的人才要认同该企业的文化。杨春红表示,人才的选拔首先和公司的战略以及行业定位相匹配,另一方面,还要看他的价值观是否与公司的价值观一致。烟台众徳倡导员工做持续奉献、有诚信的人,这也是企业的价值观。责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在工作中讲究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在家庭中承担什么角色,都是我们考察的范围。梁凤莲提出了两个关键词:契合和空间。简单的说就是企业需要这样的人,员工认为企业能够给予自己足够大的平台去施展。另外是员工的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能为企业提供多少价值,同时企业能够回报给他相应的价值。

  选拔人才 “德”与“才”的较量

  陈宏坤表示,在人才选拔方面,金正大投入很大,但是由于公司发展迅速,人力资源方面也出现了短板。但是金正大的企业文化就是方方正正,诚信为先,所以选择人才以“德”为前提,录用与公司价值文化相匹配的人。因为员工成长一两年为公司创造不了多少价值,但在长久的合作中,工作经验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积累,品德好的人,会为公司带来利益。烟台众徳的用人理念与金正大是一致的,杨春华说:“用人方面,有德无才者可以培养使用,但是有才无德的绝对不用,对于有德无才的我们可以培养技能,而人的品行想改变是很难的。在选拔人才方面我们也是用了一个测评软件,在业务中考核员工,细节决定成败。”梁凤莲表示:“我想很多企业都会有这样一个态度,我们宁肯选择能力不足的人,而不会选择道德短板的人。员工道德上有短板的话可能会给企业形象造成损失,这种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品德欠缺的人对企业的发展可能是不可控的一个风险。”

  培养人才 包容和机制并施

  陈宏坤表示,企业培养一个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不要轻易放弃,也不要轻易淘汰。如果说在某个岗位没有做出什么业绩,除了他本人的因素之外是不是有公司的原因,公司会考虑是不是给他的支持不够,与他的特长不相符,公司会找其他的岗位给他试一试,这体现了企业的包容性,同时对培养人才上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但是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还是不能适合这个岗位,这个时候就必须淘汰。因为没有淘汰就没有激励,有的时候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人文关怀存在矛盾性。员工都是一块璞玉,就看公司如何雕琢,用人是一门学问。烟台众德是利用员工考核的机制来激励或淘汰员工。考核机制比较人性化,综合多种因素对业务水平进行打分,即使是走关系进来的,做不好也要被淘汰掉。用人单位看的是能力,不看背景。梁凤莲负责公司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她表示,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步伐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空间,公司给的舞台小了自己也会选择离开。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干的也很吃力的情况下,自己选择离开,公司也会尊重他的决定。

  留住人才  物质精神两手抓

  陈宏坤家在北京,有着相当丰富的阅历和学历,然而在金正大一待就是9年。在这9年中,他见证了金正大的成长、发展、壮大。陈宏坤说:“初次来到金正大就被这种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包围了,企业是一个大家庭,之所以能在临沂打拼9年,是金正大‘感情留人’的企业文化打动了我。同时企业的发展战略跟我个人的价值拥有一致性,公司为我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我在为公司奋斗的同时也收获了个人的价值。”杨春红举了一个自己公司员工的例子:这个员工在公司建设之初时就任劳任怨,积极努力承担各项任务。不仅如此,还有自学上进的精神,主动提出来承担公司的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熟练掌握了不同岗位的业务,也慢慢一步一步成长到分公司的厂长。杨春红眼圈红了:“通过这个案例,我认为员工首先要有一个积极学习的精神,公司才能为他量身打造一个平台。同时,我们的企业文化是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和舞台,给有能力的人以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也是员工能够养成一种奉献精神的源动力。”梁凤莲现身说法,用自己亲身经历说明了企业如何能留住人才。“首先企业给我的感觉是很包容,我接触农资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从事很多方面的业务。但是公司敢于让新人不断的尝试,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寻找自己价值。公司在50多年的变化中,每个阶段都是新的,对我来说,每份新的工作、新的事物都鼓励着我不断的学习、进步,与公司共同发展成长。企业文化已深深融入我的灵魂中了。”梁凤莲说。

  专家点评:

  企业对人才从选拔的标准、如何利用到淘汰机制都是非常慎重的。企业发展的根基是人的力量,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也关系到竞争力的提升。首先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注重员工的品德,这一点非常重要,从长远来看,对个人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对待人才的方式,有的企业采用了“感情留人”;有的则是为员工不断提供较高的平台,给员工机会去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些都体现了企业一种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员工个人的价值观需要与企业未来的价值观有一致性,另外不仅需要把企业打造成员工物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家园,最后是价值实现的平台。这些都做到了,那么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能够实现了。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第6-7版专题报道 作者:张 琴 阴剑锋 崔海涛 张 涛 张艳潇 郑 晓 日期:201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