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4

科技日报:我愿做一名“麦田守望者”

浏览次数:3173次
A- A+

  

我愿做一名“麦田守望者”

——访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金正大公司董事长万连步

  本报记者 左常睿


 
万连步在两会会场接受采访

  万连步: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副会长、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同时兼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还担任了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和山东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其先后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参与制定3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先后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石油和化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他不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笔下那个玩世不恭的“麦田守望者”。

  他是生长于中国农村,并愿意为这片热土默默奉献、为中国农民实现“丰收梦”而日夜坚守的一位“麦田守望者”。

  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金正大公司董事长万连步。

  两会期间,记者来到代表驻地,并就相关问题对万连步代表进行了采访。

  “新代表”关注“老问题”

  记者:今年是中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今年的两会格外引人关注。作为一名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两会您更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万连步:我出生在山东沂蒙革命老区,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目睹并经历了中国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些难忘的经历让我很早就有这样一个梦想,那就是在中国金色的麦田里,让农民能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今年的两会,我关注到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三农”问题。比如:“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特别是,温总理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

  “三农”问题是个老问题,国家历来对这一问题非常重视,今年提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非常高兴,也感到特别振奋。这次参会我带来了7个建议,其中有5个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

  土壤严重酸化让我最“揪心”

  记者:在这些关于“三农”的建议中,最让您揪心的问题是什么?

  万连步:我最揪心的是土壤严重酸化问题。经过调研发现,近30年来,我国40%的耕地土壤处于pH6.5以下,这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和粮食稳产高产,并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金正大公司主要从事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推广与农化服务,由于工作原因,我长期与土地打交道。我发现中国的耕地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区域性耕地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酸雨、施肥不合理、耕种不科学等等原因,南方、东北以及东部地区耕地土壤酸化加剧,且酸性土壤面积和酸化程度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张福锁教授曾对2005—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902万个土壤样品数据分析后指出,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我国耕地土壤pH值平均下降0.8个单位,40%的耕地土壤处于pH值6.5以下, pH值4.5以下的耕地面积达2285万亩。

  由于土壤酸化,农民种植作物欠收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江西、广西、湖南一些旱地花生只生长不结果,局部地区的稻田铁锈危害严重。胶东半岛果园因土壤酸化加上不合理灌溉,果树粗皮病危害十分普遍。

  另外,土壤酸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化就像慢性病一样,一旦发觉,实已病入膏肓,湖南、辽宁等地因土壤酸化活化了重金属,造成稻米镉等重金属超标时有发生。

  所以,在《关于推进酸化土壤改良工作的建议》中,我提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快耕地质量立法,制定酸化土壤改良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加大对缓控释肥、碱性肥料等新型环保化肥研发推广的扶持力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该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管管了

  记者:提到立法,您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万连步:现在大家非常关注雾霾、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但是,对生产粮食的土地是不是健康,也应有更多的人来关注。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在此,我呼吁国家能够尽快出台一部关于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法律。

  目前,我国耕地总面积18.26亿亩,人均不足1.4亩。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高达13亿亩。耕地存在基础地力后劲不足、土壤养分失衡、生态功能差、污染日趋加剧等现象。

  耕地是一种特殊资源,一旦被破坏很难修复。目前我国关于耕地质量的法律条文分散于各相关法律法规当中,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只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内容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另外,由于现行法律法规之间调整对象交叉,法律监督不到位,法律效力层次混乱,执法权不清晰,造成执法效率低下, “多头建设、管理缺位”的问题严重。

  举个例子:我国的《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都赋予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管理与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但没有同时赋予农业部门对破坏耕地质量行为的处罚权,缺乏强制性的具体措施。

  从法制系统结构来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相互脱节,整个法制系统不能高效运作,法律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涉及国土、财政、发改、农业、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工作存在相互交叉,缺乏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

  对此,我建议国家尽快制订颁布《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法》。将《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法》纳入立法计划,明确由农业部牵头开展立法调研,组织起草法律条文,细化现有法律规定,明确农业部门管理耕地质量的责任主体,建立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机制、耕地质量护养机制、奖惩机制,规范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监督管理等活动,强化对破坏耕地质量行为禁止性规定。

  别让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失语”

  记者:今年两会,温总理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还提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前沿先导技术研究。这对金正大这种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万连步:是的。

  一个多月前,金正大“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们在三年里第二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无数的艰辛,但是我们在探索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征途中,也收获了无尚的荣誉和成功的喜悦。

  在新型高效缓控释肥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我们依靠不懈的科技创新和推广模式创新,研制出12类100多个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获得127项国家发明专利,参与制定了6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并先后建立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大国家级新型高效肥料技术创新平台;打破了国外多年未解决的缓控释肥成本昂贵的“瓶颈问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缓控释肥已在全国各地30多种作物上得到大面积应用。此外,我们积极牵头组建了“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行业的规范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企业还存在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能力薄弱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国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科技投入结构等存在不合理现象,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决策、项目申报和荣誉评价等活动中“话语权”缺失。

  对此,我建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国家科技项目中,设置30%—50%的项目比例由企业作为承担主体;地方和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名额适当向企业倾斜,设置50%的比例奖励企业研发创新活动。

  设立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建立起严格的、开放的运行考核体系,对于考核优秀的平台,设置一定的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平台资格,防止滥竽充数。

  明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就要赋予企业更多的话语权,使之在创新过程中不“失语”、不“被代言”。在科研决策、项目评审及国家奖励等评审过程中,评奖专家或委员会人员组成中,应该提高企业人士组成比例。

  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支持不能像“撒胡椒面”,应该集中投向一批重点行业或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的领域。对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涉农行业,由于前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更需要重点予以扶持。

  记者:今年的人大会议就要胜利闭幕了,未来您是否会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做一位中国麦田的“守望者”?

  万连步:为了中国农民美好的未来,我愿做一名“麦田守望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能够为“三农”问题鼓与呼,我感到十分欣慰,也感到责任重大。这次回去,我将深刻学习领会贯彻这次大会的精神,继续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继续履行一名人大代表应尽的职责。

  ■新政速递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部署今年工作时提出

进一步示范推广缓控释肥

  本报讯 (高海波)日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陈生斗主任在2013全国缓控释肥推广工作会议暨夏季种肥同播启动大会上提出,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加大力度,在各地进一步做好缓释肥料及其他新型肥料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陈生斗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人增地减不可逆转的形势下,要保证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必须依靠现代农业技术,既提高单产,又不增加过多投入,同时,还要环境友好。

  他说,缓释肥料正是符合了这一要求。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品,缓释肥料能缓慢而持久地释放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具有配方合理、长效等特点,在增产、稳产的同时,减少劳动投入,减少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的目的。

  据了解,2008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已在全国2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油料、糖料、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上开展了大量缓释肥试验、示范、推广工作。5年来共布置试验、示范点266个。

  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缓释肥料的增产、增收、节本效果突出。同时,根据湖南、安徽两省在水稻上的试验数据表示,以测土施肥配方生产的金正大缓释肥料的氮肥利用率可达到36%—40.1%,比用普通肥料生产的配方肥提高3.0—5.3个百分点,比农民习惯施肥提高11.6—12.5个百分点。

  陈生斗提出三大措施,保障今年缓控释肥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抓推广模式。以大田作物的推广应用为主要方向,结合高附加值作物,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缓释肥料发展之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缓释肥产业起步不算早,但已初步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坚持以大田作物为主要应用方向,结合高附加值作物的应用,研究农民个性化施肥需要,认真开拓市场,提高规模效益,树立质量意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让更多的农民买的起、用的起缓释肥料。

  二是抓示范培训。以试验示范为主要手段,加强缓释肥料、新型肥料的推广和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做好缓释肥料、新型肥料的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以点带面,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缓释肥的使用效果,提高农民对缓释肥的正确认知和对科学施肥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扩大推广应用区域。加强对各级技术人员、农民的培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同时,充分发挥经销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的作用,建立化肥消费的知识体系,可与有关部门联合采取举办培训班、播放科教片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改变不合理的用肥习惯。

  三是抓宣传报导。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和声像技术载体,加大对缓释肥料宣传,让农民了解缓释肥料在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效果,掌握缓释肥料的鉴别方法和施用技术。

转变农化服务方式 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山东金正大公司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纪实

  本报记者 左常睿

  今年两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这为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体系提出新目标,农业社会化服务急需从单纯卖产品向多种服务模式创新转变。

  现在企业竞争拼的已经不是谁卖的产品多,而是拼谁的商业理念、服务理念和商业模式最优。怎样找到支点,使服务业和制造业打通,成了当今企业决胜的利器。

  农资行业更是面临服务创新这一新命题:有了好产品、好技术,还要看有没有更亲近农民、更受农民欢迎的服务模式。

  两会期间,“2013全国缓控释肥推广工作会议暨夏季种肥同播启动大会”在山东菏泽召开。这次大会是由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我国缓控释肥龙头企业——山东金正大公司共同举办的。会议致力于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会议现场,缓控释肥、硝基缓释肥、水溶肥等肥料新产品,以及密集营销、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及农化服务新模式亮点频现,引人关注。

  政企联动,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政企联动推广农业科技,是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新尝试。

  2008年起,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金正大联合推广缓控释肥,五年的政企联动,如今成绩斐然,截至2012年年底,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已扩大到24个省的30多种作物,基本覆盖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作物。2012年的试验示范数据显示,与测土配方施肥相比,水稻上施用缓控释肥的示范点增产7.2—38.2公斤/亩,增产率达1.4%—6.5%;在玉米上,施用金正大缓控释肥的示范点增产12.5—57公斤/亩,增产率2.5%—8.4%。同时缓控释肥料改善作物生物学性状和品质上也较为突出。

  鉴于五年推广效果,双方再次启动新一轮的合作。示范推广由原来的缓控释肥扩大到硝基缓释肥、水溶肥等肥料等新产品;在适宜作物上开展更大规模的“种肥同播”技术示范推广。同时,双方开展农业新技术专题研究、高端论坛、技术观摩等活动,重点建设农化服务中心,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品牌服务,打造“种肥同播”新名片

  “种肥同播”可以说已经成了缓控释肥的一个名片。金正大作为缓控释肥标杆企业,功不可没。

  据介绍, 2011年,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下,金正大创新缓控释肥推广方式,按照农机农艺结合原则,率先在行业内启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

  “种肥同播”技术实际上就是将缓控释肥与农业机械有机结合,促进技术、物资和服务的配套,达到了精良播种和播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肥料浪费,减轻了劳动强度。

  
据测算,“种肥同播”技术每亩可为农民增产10%—15%左右,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元。金正大作为“种肥同播”技术的实践者,已在全国累计推广500万亩,直接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近10亿元。

  未来,金正大要把“种肥同播”技术进一步升级,做成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把‘种肥同播’做成农资行业的服务品牌。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山东金正大公司副总经理罗文胜详细描述到:首先为种肥同播设计标识,从品牌上规范;对机播手进行选拔和培养,进一步规范化机播手队伍,让机播手队伍从自发的、松散的一支支游击队变成正规军;通过高端活动、电视/平面广告、终端活动等传播方式将“种肥同播”逐步打造成一个“农政服务”品牌。

  据介绍,今年金正大针对“种肥同播”技术将推出一些新品种:硝基控释肥,硝基双效肥,丰富产品线。以往“种肥同播”主要在北方华北玉米上使用得较多,而在寒冷地区小麦作物上应用的较少。推出硝基控释肥可以解决这方面需求,这种肥料前期快速释放,后期因为缓释,控释效果,达到速缓相济作用,效果很好。

  据了解,金正大与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今年再次启动“2013种肥同播万里行暨机播手选拔大赛”,金正大计划再投15000台种肥同播机,调动社会种肥同播机20000台,并培训机播手20000人。

  培育新型农民:全面布点农化服务中心

  农产品经销商向服务商的转变是大势所趋,谁能够给农民提供更好的更加全面的服务,谁才是胜者。未来,卖解决方案的经销商绝对是区域的霸主。

  事实上,“服务”二字的重要性从未像今天这样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打造服务型企业,打造服务型经销商,前提是,要做到精细的服务,更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为此,金正大和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共建“农化服务中心”,双方将构筑“专家队伍、公司专职农化队伍、公司一线农化队伍、县级农技专家队伍”四级农化服务平台。

  农化服务中心将借助当地土肥站的技术优势、金正大在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上的优势以及经销商的网络优势,组织大学及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农技推广和农化服务人员等,对种植大户、合作社、农民和肥料经销商进行新型肥料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田间栽培管理技术等知识培训,为其提供测土配肥、种肥同播、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等专业化农化服务,把产品、技术、服务工作落村入户,着实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于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说,成立农化服务中心,重要的一个服务内容是落实科学施肥、促配方肥下地。“现在中央鼓励发展家庭农产,大户种植。我们应对这样的方式,建立农化服务中心,可以替他们进行专业化的施肥,对种植大户是很好的服务方式。农化服务站的农化服务人员通过测土为农民提供配方,然后根据企业生产出的配方肥母粒进行配比,提供给农民,并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切实做到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科学施肥服务模式。”

  “我们在帮经销商做农资经营家。光卖产品门槛不高,随时有被替代的可能性。”罗文胜表示,企业将通过农化服务中心来引导、帮助经销商向服务方向转化。“我们告诉经销商,农民来买你的化肥,他眼睛里看到的不是化肥,而是丰收。所以我们要经销商学会为农民提供一个高产、丰收的解决方案。一旦把这个概念建立起来,不光是能提供农药、肥料、种子,很多的配套服务都能提供,这个发展空间就大了。”

  来源:科技日报第四版整版专题报道 作者:左常睿 日期:2013年3月14日

  转载: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新民网、搜虎网、财经网、中工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