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2

中国化工报:缓控释肥在口碑中成长

浏览次数:6402次
A- A+

  

缓控释肥:在口碑中成长

5月15日,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金正大集团挂牌。该中心是国家科技部2009年组建的首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一,也是缓控释肥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背景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一些热议:化肥行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内上上下下都在为限产压库伤透脑筋。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该行业的结构调整,为的就是遏制产能过剩。这时候国家如此大力支持缓控释肥的发展,寓意何在?
  
获种粮大户认可:
后期效果尤其好,不脱肥、不渗漏、减少施肥次数

   
  记者在金正大等缓控释肥生产企业的帮助下,采访到河北、河南、辽宁的几位使用缓控释肥的农户,发现缓控释肥增产、不用追肥等特性已得到农民的认可。
  “俺村有个小伙儿爱看科技方面的报纸,三四年前在报纸上看到缓控释肥挺好,就买了几袋,一用确实不赖。于是我也买来用,感觉尤其用在玉米上效果特别明显,后期不用再追肥,而用普通肥还得再追两次肥,并且比用普通肥每亩增产150斤左右。”河北省衡水冀州市西王镇西吕津村农户金秀智告诉记者,他家有18亩土地,一年两季,一季种小麦,一季种玉米。“村里现在用的农户不少。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好也传得快、赖也传得快。”
  辽宁省灯塔市五星镇农户赵功达是当地种田大户,承包了近400亩地种玉米。“我的一位朋友去年从报纸上看到这种肥料,然后就告诉我了。缓控释肥价格比普通肥贵一些,但东西确实好。”他说,当时感觉缓控释肥太贵,1袋80斤的缓控释肥售价140多元,而1袋100斤的普通复合肥也才卖140多元,1吨肥差价700元。“所以当时欠了缓控释肥经销商1万多元,说好如果看到效果才付钱。结果发现它的用量非常少,一般化肥用量1亩都在100斤以上,而缓控释肥施80斤就够。我用80斤,别人用100斤,还比他们增产10%。如果他们也用80斤,我就得比他们增产30%。最后总账算下来,感觉缓控释肥其实并不贵。”
  他还告诉记者,去年8月份,当地有27天没下雨,别人的地旱得厉害,但他的苗就没旱着。“这肥抗旱。今年我们村一半以上的农户都跟着我用这个肥了。一听说肥好,都跟着用。我们是靠地吃饭,不好的话白给我们,我们也不会用。”
  河南省濮阳西辛庄村农户常朝忠也说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我对新型种植方法一直比较重视。2000年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个肥,觉得比较先进,就买来试着用用。我用的时候别人还很少用。”常朝忠自己作了对比实验,他有8亩地,5亩用缓控释肥,3亩用普通肥。“据我观察,缓控释肥后期效果比较好,不脱肥、不渗漏、利用率高,还减少了施肥次数。用缓控释肥的5亩小麦比用普通肥的3亩小麦亩产量也要高一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缓控释肥生产企业在推广缓控释肥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据这些企业反映,一开始推广时农户都不认可,为了打开市场,企业想了很多办法,如企业的农技师、销售人员甚至经销商都出去讲课,有时是在农户的稻田、玉米地里讲课,晒得汗流浃背。为了吸引农民,晚上还在村里放电影,在影片中插播缓控释肥的宣传片。
  
获专家验证:
提高肥料利用率,对环保非常有益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民,已做了10年的缓控释肥研究,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我在四五十种作物上做过缓控释肥的试验,除了对水稻、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做过试验,还对果树、蔬菜和花卉等高价值作物也做过试验,目前没有发现哪种作物不适合用缓控释肥。”但张民也表示,施用缓控释肥也要考虑成本。他建议,对于大田作物,主要对氮肥进行控释就可以,因为氮肥容易挥发。当然把磷肥和钾肥也进行控释更好,但成本一高,从经济上不划算。对氮肥、磷肥、钾肥都进行控释目前主要用在高价值的作物上,如花卉、蔬菜、大棚作物,还有一些特殊作物,如烟草等。
  张民介绍说,因为看到其增产和环保效果很好,农业部在大力推广缓控释肥。农业部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布置了大面积的缓控释肥推广示范工作。2008年有5个省,2009年增加到11个省,2010年扩大到20多个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我国专门从事土壤科学综合研究的机构。该所土壤化学教授邢光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带领的团队在水稻上连续做了3年的缓控释肥和普通肥对比试验,数据显示缓控释肥用在水稻上很有前景。如果水稻亩产上千斤,缓控释肥的用量是普通肥的一半。
  “我国化肥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位面积施用量在世界上都是首位的,但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缓控释肥可将肥料利用率提高10%~30%。”邢光熹指出,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我国氮肥消费量2800万吨(折纯)为例,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20%计算,施用缓控释肥可减少氮肥用量约560万吨,相当于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65亿千瓦时电,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2亿吨。
  “农民为了提高产量,使劲用化肥。其实,这种用肥是不科学的。拿氮肥来说,几十年来,氮肥用量直线增加,而氮肥吸收率却逐年下降。上世纪60年代,氮肥利用率为61%,70年代下降到41%,目前仅为29%~34%。”邢光熹还指出,我们不能只关注农田的施肥情况,还要注意到果蔬的施肥情况。现在我国果蔬面积已经占到耕地面积的18%,而在1978年,其面积只占4%。现在每亩果蔬的施氮量是粮田的2~3倍。有些地方用化肥用到什么情况呢?像在地上撒了一层霜一样。另外城市绿化带的施肥也是不得了的事情。过量施肥导致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容易使病虫害增多,作物减产。山东烟台地区土壤的pH值已经降到了3.8,比原来下降了2~3个百分点。
  据了解,太湖出现的蓝藻与附近农田施用过量化肥有密切的关系。记者联系到无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长徐金益。他告诉记者,2007年,江苏省制定的太湖污染治理规划已经提出要在农田推行缓控释肥。今年无锡地区要落实这件事。“缓控释肥肯定是我们下一步土肥工作的重点。最近我们打算做两亩水稻的缓控释肥示范,是和中科院合作搞的,看看能不能施一两次肥就适应整个作物的生长过程。”
  
获企业响应:
力争5年建成国际一流研发中心
   
  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近些年,国内涌现出一批缓控释肥骨干企业,如金正大、汉枫缓释肥料有限公司、北京首创新型肥料制造有限公司等。其中金正大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军企业,是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该公司副总裁陈宏坤表示,从2002年起,公司就开始进行缓控释肥的开发。2006年,第一条缓控释肥生产线建成投产。目前已形成年产60万吨缓控释肥的生产能力。
  “我们长期致力于缓控释肥在我国的推广应用。2007年,公司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黑龙江农科院等13个单位签署了试验研究任务书,在全国20余个省建立缓控释肥试验基地。2009年,公司在国内设立院士基金,围绕缓控释肥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研究、推广。”陈宏坤说,公司还在美国6所大学和美国农业部3个实验站共13个试验基地进行研究。
  对于记者提出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何设在金正大这一问题,兼任该中心常务副主任的陈宏坤回答道,早在2006年,金正大就在山东省科技厅批准下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缓控释肥科研、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更为关键的是,金正大这个企业热心于发展缓控释肥,愿意为这一产业贡献力量。
  为了整合力量,解决我国缓控释肥总体研发水平较低、研究力量分散等问题,2009年6月,金正大向国家科技部递交了成立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请材料。8月,科技部派专家到金正大生产基地进行考察论证。第一轮考察通过后,还有第二轮在北京举行的答辩环节。在40分钟的答辩过程中,金正大以翔实的材料、科学严谨的数据,赢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10月,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批复,同意依托金正大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陈宏坤介绍说,中心有以下几项主要任务:每年推出8~10个缓控释肥新产品,并将成熟配套的集成化、工程化技术辐射到全国各地;通过技术辐射,金正大将新增两个缓控释肥产业化基地,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充分发挥中心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缓控释肥生产工程技术,进行再创新后,直接与国际研发水平同步;通过承接国家、部门或企业的委托任务,进行科研攻关、技术咨询、标准制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同时,通过向农民提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的方式,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
  “我们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中心建设成为缓控释肥领域提供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开放服务和技术辐射的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宏坤表示。

  一题一议

                         金杯银杯不如农民的口碑

                                      □ 江宁

  缓控释肥的种种好处如果不是从种粮大户这些农民口中说出来,在如今各种广告铺天盖地、各种炒作五花八门、各种骗子神出鬼没的大环境下,咱们还真不敢过于相信。缓控释肥“在口碑中成长”的范例,给那些热衷于做外功却不注重练内功的企业很好的启示。
  常常听到一些化肥企业抱怨,说如今化肥市场如何难以打开,农民如何惜购化肥等等。确实,在化肥产能严重过剩、化肥市场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市场已经是化肥企业生存的最大考验。于是,为了打开市场,有热热闹闹搞展销的,有大把花钱做广告的,有敲锣打鼓送肥下乡的,有减价让利搞促销的等等,各种促销手段不一而足。还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跑税收、跑电价、跑政策,不惜用上各种手段,请客送礼、推杯换盏……
    但实践证明,这些手段对于打开市场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时效性往往有限,常常是销售形势好过一阵之后,市场重又沉寂下来。真正能够持久的,还是化肥的功效。因此,无论把功夫下在什么地方,都不如下在真正让农民增产增收上。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只要从政府到企业,踏踏实实地下一番功夫,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使用,有对比地教农民算账,农民尝到了甜头,不用你自夸,农民自己就会帮你宣传。这就叫金杯银杯不如农民的口碑。

  
                         缓控释肥产业化“十二五”提速
                目前产能近两百万吨,不足百分之二的化肥市场份额

  
    本报讯 (记者 原小瑛) 记者5月31日从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化进程将提速。
  该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正大副总裁陈宏坤介绍说,从2008年开始,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布置了缓控释肥推广示范工作。从当年的5个省,到2009年的10个省,再到今年的20个省,短短3年时间,缓控释肥推广应用以燎原之势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
  陈宏坤告诉记者,国家科技部也在大力扶持这项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科技部专门确定了缓控释肥的研究课题。为了促使其在“十二五”加快发展,今年初又批复成立了国家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批成员包括20家单位,其中,企业6家,高校4所,科研机构10个,均在目前我国缓控释肥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处于领先的单位。以这个联盟为牵头单位,推进缓控释肥的发展。另外,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去年发布的《石油和化工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化肥行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之一就是重点发展缓控释肥。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有30家科研单位与企业参与了缓控释肥技术引进研究,从事产业化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有70余家。目前我国缓控释肥产能近200万吨,不足2%的化肥市场份额。“比起大化肥来,缓控释肥的用量还是一个小数,但这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陈宏坤表示。
据了解,美国农业部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缓释肥料,补贴标准为12~22美元/英亩;日本政府一直给使用缓控释肥的农民一定的补贴,日本至少有一半的水稻在用缓控释肥。为此业内专家呼吁,国家每年要拿出上亿元资金用于太湖、巢湖以及长江、黄河流域水源污染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国外推广缓控释肥的经验,如果在缓控释肥推广过程中也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将有利于缓控释肥行业的发展及产品推广,可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点题采访
                             专家眼中的缓控释肥

  
    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林葆: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开发缓控释肥,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缓控释肥要在我国全面推广,还需科研、生产、流通、推广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加速这一过程。要做好缓控释肥的田间肥效试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试验要选择肥力中等的地块,不能把试验布置在高肥力地块上。二是试验设计要合理,处理不能过于简单。三是有的试验还必须进行定位,连续观察几季作物或几年的肥效变化。四是要加强施肥技术的研究。缓控释肥是一类新型肥料,其施用技术与普通化肥有所不同。施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肥效的高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的缓控释肥施用技术还研究得不够。五是缓控释肥的施用应当与测土配方相结合。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白由路:测土配方的推广活动最近几年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施肥过程中,农民担心的问题主要是施肥总量和如何施肥两个方面。在氮、磷、钾肥和一些微量元素的控制方面,农民做不到照方抓药。目前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配方肥,但这种配方肥也存在一个问题,虽然能够推荐总量,但需要分次施用,基肥用多少,追肥用多少,农民很难掌握。因此,我们呼吁开发一种可以一次性施下去的肥料,由农技人员将总量推荐以后,一次性施肥。现在解决的办法就是缓控释肥,缓控释肥可能将成为配方肥的一个主要品种。对于缓控释肥来说,如果能和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历史机遇。但是,要抓住这个机遇,还需要缓控释肥产品进行不断完善,从而能够符合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我国在世界上率先育成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杂交水稻,显著地提高了水稻产量。但是,虽然我们已经育成了一批具超高产潜力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但这只是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品种基础,只有把良种与良法结合起来,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潜力才能变成现实效益,才能使农民增产增收。特别是水稻的高产、高效必须与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如何在研究水稻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同时,研制新的缓释肥料及其应用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面源环境污染,是一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品种改良,另一方面得益于增施肥料,特别是氮肥。氮肥的大量施用,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产量,保障了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寻求增施氮肥既能增产又能减少其对环境影响的措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开发缓控释肥已成为对策之一。近年来,我国缓控释肥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缓控释肥大面积推广施用后的环境效应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建议缓控释肥企业依靠科技力量,开展控释尿素对温室气体排放、控释尿素对氨挥发、氮淋溶损失和地表径流损失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全面评价控释尿素的环境效应。
  
    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从根本上讲,推广缓控释肥并不困难。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企业也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由最初的技术研发问题变成了规范市场的问题。其一,技术创新的深化和配套的问题。目前,仅有几个主导的产品,技术研发任务非常紧迫。其二,扩大示范田的问题。企业要着力进行研究,除与科研机构联合以外,还要从区域性、地方性示范田入手,增加用户性的区域示范田。其三,政策问题。在大力推广缓控释肥技术方面,要根据企业自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更加具体的实施政策,力争形成产业规范。其四,抓住发展机遇。要在发展农业的大背景下,让全社会对缓控释肥形成共识,特别是政府部门。通过一致努力,更好、更快地推进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化工报  记者:原小瑛   日期:201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