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2

经济日报:三农报道-良肥良法忙春耕

浏览次数:4357次
A- A+

  

良肥良法忙春耕

本报记者 周 琳

  又到一年春耕忙碌时,良肥良法再次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用何种方法施肥才能保证高效、持久?施用什么肥料才能减少对当前环境保护的压力?质优、价廉、环保的肥料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赴河南、山东、安徽等粮食主产区调研采访。

  环境保护需良肥

  不久前,河南省柘城县一位蔬菜种植大户发现自家大棚的番茄落花挂果时突然叶片发黑,并迅速烂掉。他用了许多种农药都治不好。专家诊断后发现,为增加番茄甜度,农户大量施用一种磷肥,结果磷和土壤里的钙结合,使土壤中的活性钙浓度下降,怪病是土壤缺钙所致。专家告诫农民,今后施肥一定要平衡施肥,不光“补磷”,还要“补钙”。

  “这种现象只是农民过度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机理破坏问题的一个方面。”河南省农业厅土肥专家郑义说,目前在施用化肥方面,各地突出的难题是缺少良肥良法,许多农民不懂得科学平衡施肥,过量施用单品种化肥。

  事实上,我国肥料占农业生产性支出的60%,是农业生产中最大的物质投资。但是普通化肥的利用率很低,导致了肥料的浪费。农民在施肥过程中浪费能耗、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小的环保压力。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说,农民的施肥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误认为“化肥就是氮肥”,只搞单一施肥,忽视了平衡施肥。其次是忽略了地情变化,加剧了土壤内在结构的不平衡。再次是不注重深耕施肥,而是粗放地搞“大水大肥”,不但影响农作物养分吸收,还造成大量化肥存留在土壤中。

  专家指出,过量施用化肥不但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品质。此外,过度施用氮肥还加快温室效应,引起饮用水和农产品硝酸盐超标,尤其是蔬菜中硝酸盐累积情况增多,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环境压力。

  怎样让普通农民学会科学施肥呢?这就需要肥料以及施肥方法的科技创新。

  缓控释肥能延缓肥料养分释放速率,能有效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所需肥料,被称作“21世纪高科技环保肥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专家组专家高强介绍,缓控释肥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肥规律释放养分,在产量相同的情况下比传统肥料节省30%至40%,有效地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缓控释肥显成效

  “缓控释肥确实好啊。”柘城县春华益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红艳说,使用缓控释肥,一次施肥,每亩地节省尿素20至30斤,每亩地省钱约20至30元,而且用起来不伤地,能长期使用。

  农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缓控释肥的最大特点,那就是高效和环保。“毫无疑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将给新型肥料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山东金正大公司副总裁、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宏坤说,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不但在解决环境难题方面大有可为,而且作为近年来科技创新产品,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高效、生态、环保等优势,这也符合国家最新的农业政策要求。目前,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部门推动的缓控释肥及其配套“种肥同播”技术,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高效、省时省力等诸多特点,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具有现实意义。

  自2005年起,作为国内化肥业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和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金正大公司已同国内40多所高校合作,建立数十种作物的缓控释肥试验示范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公司产值达76亿多元,实现利润5.4亿元。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份正在施用金正大、沃夫特、金大地、奥磷丹等品牌的缓控释肥产品。

  但是,缓控释肥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进一步研制开发新型、高效、廉价的包膜材料及简单易行的生产工艺成为缓控释肥发展的首要目标。

  对此,陈宏坤建议,对于缓控释肥应用补贴可借鉴国外的缓控释肥补贴政策或者国内目前较为成熟的有机肥补贴机制,直接将补贴给农民,以调动农民施用缓控释肥的积极性。

  种肥同播效益高

  “有了良肥,良法的推广则显得很必要。”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街道农机推广员程化明说,以往使用普通肥料,先用机播耧播一遍种子,等到玉米大喇叭口期时撒施肥料,后期再追肥,一亩地需小半天时间。现在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一亩地不到半小时就播完了。村里在外打工的劳力可以安心务工,不必回家帮忙了。

  “种肥同播”指的是将种子和缓控释肥同时播入田间的一种操作模式。以玉米为例,种子、缓控释肥齐下地,首先是一次性施肥,每亩节省20至30元;其次省去播肥、间苗、追肥的人工投入,每亩节省用工1至2个,且庄稼丰收潜力大,增产增收10%至30%。经过实地推广测算,这种施肥技术每亩可为农民节约至少100元种植成本。但这种方法对于机器、种子、化肥的要求特别严格,并不是所有化肥都能够进行种肥同播的。

  自2009年以来,以金正大公司为龙头的农资企业将缓控释肥产品与农业机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直接将种子、缓控释肥按有效距离一起施下去。因为是机械化深施技术,解决了农民习惯撒施、浅施及对用肥量把握不准等问题,有效提高了肥效。同时,因缓控释肥能够根据作物的养分吸收规律同步释放养分,使肥料利用率提高40%左右,一次性施肥,节约劳动力和成本。

  安徽省一位农资经销商鲍广文告诉记者,2011年他销售了上万吨的缓控释肥,今年他还将购买大量种肥同播机,只要农民购买缓控释肥,到播种时,他就会上门提供服务。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栗铁申表示,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将高效的缓控释肥与优良的种子和先进的农业机械有机结合,这种“良种+良肥+良法”生产方式,提高了农民耕作效率,应在我国大面积推广。

   

新型农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访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杨帆

本报记者 周 琳

  农业发展方式要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新型、高效、环保肥料在促进粮食增产、持续维持肥效、保护环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新型肥料缓控释肥推广现状如何?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杨帆。

  记者: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为什么要推广新型肥料缓控释肥?

  杨帆:推广缓控释肥,有几方面重要意义。首先,大力示范推广缓控释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求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缓控释肥能够实现这些要求。其次,大力示范推广缓控释肥是发展现代农资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型农资,而不是传统农资。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很显然,要想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发展新型农资。目前,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改变农资产品的特性。例如缓控释肥,就讲究针对作物的需求缓慢释放,提高当季作物的利用率。二是在使用农资技术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也为缓控释肥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推广缓控释肥是发展新型农艺技术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多元化、营销产业化、服务专业化、技术新型化这5点,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而缓控释肥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符合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记者:在化肥业中,缓控释肥的技术水平如何?发展状况如何?

  杨帆:目前,缓控释肥产品的技术日趋成熟。从产品来讲,有4大类缓控释肥产品,从技术来讲,有10多项的包膜技术,总的来说不断走向成熟。如果其释放速度能进一步与作物对营养的需求相匹配,在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作物相适应、相配套,就会更好。

  我国缓控释肥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缓控释肥的增长速度是60%,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前几年,缓控释肥的试验示范推广是5个省,目前发展到23个省。参与缓控释肥试验推广的30多种作物,全部都增产,一般是增产5%至10%,有的达40%,其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马铃薯的增产数字,是28.2%。作物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肥料的节约,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各省农技中心、土肥站、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共同参与,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么大成绩的重要原因。

  记者:缓控释肥有哪些社会、生态效益?

  杨帆:缓控释肥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关键是缓控释肥施用起来省工、省力、省心,尤其是在种玉米上,减少了追肥,适应了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的需要。在生态效益方面,由于肥料用量减下来,对环境的污染也就下来了,对节能减排的效益也就上去了。此外,缓控释肥在深层次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也提振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记者:目前,国家支持使用缓控释肥有哪些政策?

  杨帆:新型缓控释肥已经成为肥料行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未来肥料发展的一大方向。目前,农业部、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门都有相关扶持政策。从2008年开始,全国农技中心协同部分缓控释肥企业,在多个省份共进行数十项示范,涉及水稻、玉米、花生等多种作物,直接示范面积数千亩。

  我相信,“十二五”期间,将是以缓控释肥为代表的长效、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农资产品大发展的5年。

   

  一号文件 大家谈

千方百计 提高土地产出率

山东金正大公司 陈宏坤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提高肥料利用率,重视肥料产业技术升级和技术推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增加的肥料投入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肥料利用率低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2011年我国氮肥施用量2400万吨,因肥料利用率低,直接损失肥料约1000万吨。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我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结果显示:面源污染中的最重要两大指标总氮和总磷的农业源排放分别占57.2%和67.3%;氮肥产业排放温室气体约占全国总排放的8%。

  提高肥料利用率刻不容缓。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新型肥料产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缓控释肥纳入优先发展的产业,农业部也将缓控释肥列为主推技术,同时科技部将缓控释肥列入“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

  目前,我国肥料生产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缓控释肥已在全国20多个省、30多种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60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64.7亿元。仅此肥料推广就为国家节约34万吨标煤、0.7亿立方米天然气、2亿千瓦时电,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万吨。

  但相对于我国化肥产业而言,缓控释肥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市场占有率不足1%,缓控释肥推广任重道远。目前,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要着力解决农业科技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科学技术为主导,以肥料为推广载体,将肥料生产、营销、施用有机接合,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同时,将农技推广与农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民提供适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缓控释肥等农资产品,并提供测土配肥、种肥同播、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等专业化农化服务,将农化服务的触角由此延伸到农民的田间地头。企业、政府、技术推广部门、研究机构形成多方合力,共同缩短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共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要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农民耕种效率。例如,将缓控释肥技术与农业机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作物播种时,按有效距离,一次性将种子和缓控释肥一起施下去,提高肥效,作物后期不再追肥,省工省时又省力。

  要加快缓控释肥产业技术研发。加快缓控释肥成熟工艺技术、配套装备的研发,推动技术向外辐射,促进我国肥料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我国化肥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对于高效新型肥料推广应从政策上给予财政补贴,以公益性行业专项、施肥补贴、生态补偿等形式给予支持。如果国家能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农民购买高效新型肥料,可从源头上解决资源消耗和过度施肥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来源:经济日报第13版  日期:2012年3月2日

  转载:人民网、和讯网、华龙网、中国农资网、农博网、金农网、中国化肥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