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新技术推广样本调查报告
编者按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本报选取了山东金正大公司在全国推广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的一个示范样板,记录下农民、经销商、企业在推动农业新技术走向农村生产一线发生的故事。
图为在山东德州禹城开展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服务现场。
图为在河南杞县前泥村开展大规模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服务。
图为利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栽种的夏玉米长势良好苗齐秆壮。
■专家点评
新型缓控释肥是当前肥料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产品,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自2008年起与金正大联合开展示范推广工作以来,积累了重要推广经验。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施肥是制约测土配方施肥的关键技术,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将高效的缓控释肥与优良的种子和先进的农业机械有机结合,这种“良种+良肥+良法”生产方式,提高了农民耕作效率,应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可结合“重点区域、重点作物、重点项目”,利用种肥同播技术为农民提供“机械化施肥”,通过农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专业化服务”,突破当前制约缓控释肥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缓控释肥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栗铁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因此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能更有效地提高农民耕种效率。将缓控释肥技术与农业机械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提高肥效,作物后期不再追肥,省工省时又省力,国家应该大力予以鼓励和支持。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宏坤
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12省农科院、山东农大、浙江大学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开展缓控释肥田间应用效果的试验研究,共涉及113个县,500个田间试验。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缓控释肥具有的增效、节肥、省工、环保等优势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但我们发现,对于缓控释肥大多数农民还是按照传统办法进行浅施,甚至撒施,发挥不了缓控释肥提高肥效的优势。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改变了我国施肥现状,提高了农民种植效率,应该加大力度推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李家康
■ 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报道
做一个幸福的农民
去年三夏时节,酷暑炎炎。河南杞县前泥村的农民陈发财,却站在自家的地头树荫下享清闲。
正是播种夏玉米的农忙时节,陈发财为什么这样悠闲呢?
原来陈发财参加了山东金正大公司一项新技术——缓控释肥“种肥同播”的示范推广活动,他只打个电话,然后就轻松的在田头看着机播手播种施肥,种肥同播机在田地里轻快的奔跑着,肥料、种子齐刷刷的播到了地里。这彻底改变了他的种植习惯。
“以往使用普通肥料,先用机播耧播一遍种子,等到玉米大喇叭口期时撒施肥料,后期再追肥,一亩地需小半天时间。现在用上这个技术,一次性施肥,一亩地不到一小时就播完了。” 陈发财高兴地说。
陈发财还算了一笔账:每亩玉米用缓控释肥虽然比常规施肥多投30元,却节省了人工成本。他家的20亩地,半个工就完成,相对于常规施肥省了9个工,每个工按60元计算,节省540元,“用缓控释肥花的钱和以前差不多,可俺不用费力,又比以前少用了工时,很合算”。
实际上,丰收后陈发财家的20亩玉米地比用常规施肥每亩增产150斤左右。如按市场价1元/斤计算,陈发财家的夏玉米多增收3000元左右。
在杞县,通过缓控释肥 “种肥同播”技术,农民们尝到了农业新技术带来的甜头,他们不用惦记着追肥,一些农民在外打工更安心了。现在杞县农民中都在流传:每亩多花一点钱,粮食多卖几百元;以前种地流血汗,现在在家享清闲。
“种肥同播”技术让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新的播种方式不仅解放了劳动力,也让农民成为现代农民。
做一个快乐的经销商
河南杞县是小麦主产区,每年需化肥10万吨左右, 去年缓控释肥市场占有率不足1%。
自从金正大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在这里示范推广以来,经销商李传梁瞅准商机,采取诸多销售方法,促销、广告、示范会……李传梁忙得不亦乐乎,缓控释肥这一新型肥料逐渐被当地农民认知。
李传梁也有一个担心,以往农民兄弟图省事,直接将肥料撒施地里,肥料淋失、挥发严重。
针对这个问题,在推广缓控释肥及“种肥同播”新技术时,为了让农民尽快接受,并享用到科技带来的福祉,金正大公司配备了种肥同播机,培训了一批机播能手。同时推出一项惠民政策:购买缓控释肥的农民都附赠一张机播卡,农民凭机播卡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享受机播手上门提供的免费种肥同播服务。
有了这种“贴心”的促销模式,李传梁的缓控释肥销量从最初的60吨猛增到780吨。
看到缓控释肥数量翻番增长,农民对缓控释肥的效果越来越认可,李传梁心里乐开了花儿,他对缓控释肥销量的增长更有信心了。据他介绍,在夏玉米播种比较集中的时候,有时还出现种肥同播机供不应求的情况。
李传梁现在希望政府加大种肥同播机械的专项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认识和使用积极性,共同推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推广跨越“最后一公里”。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在广褒的田野上,只要有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推广,就总少不了金正大公司的身影。
从2009年开始,金正大公司在全国各地系统化、标准化地推广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2011年,金正大在全国成立500个农化服务队,并在原有配备500台农化服务车的基础上,再投资配备1万台种肥同播机,开展行业内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受益农民最多的“农化服务万里行”活动,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种肥同播”技术服务。
作为我国首家缓控释肥行业上市企业,金正大公司是不是也要算一算“经济账”呢?配备上万台机器供农民使用,企业要拿出多少真金白银?
金正大公司董事长万连步是这样算这笔账的:作为缓控释肥行业的领军企业,金正大要做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们深知,农民最苦、农村最穷、农业最落后。因此,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化肥与贴心服务,变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源自责任与使命,我们牢记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断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化肥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企业牺牲一部分利益,如果能够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能够让新技术尽快普及推广,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那就非常值得”。
据了解,金正大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复合肥、缓控释肥及其他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企业和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
为着实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于农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金正大十分注重农技推广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将肥料生产、营销、施用有机接合,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当其他企业以广告投放拉动市场需求的时候,我们却积极发挥培训咨询、试验示范、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的带动效应,将科技效果牢牢地写在大地上”。
为此,金正大成立专门的农化服务中心,并建立了“专家+推广员+经销商”的农化服务体系。100多名外聘专家、900多名专职推广人员,共同组成的农化服务队长期奔赴农业科技最前沿。
在缓控释肥推广过程中,金正大开展“缓控释肥普及大讲堂”、“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万里行”、“缓控释肥万村千乡科技入户工程”、“春耕行动”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为农民提供测土配肥、种肥同播、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等专业化农化服务,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将农化服务的触角由此延伸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科学使用缓控释肥技术水平。仅2011年,金正大累计举办培训班300期,培训农技服务人员、推广人员、农民6万余人次。
金正大始终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支撑国家科技发展”为己任,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合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端研发平台建设,不断推动肥料产业的技术升级。
金正大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等3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拥有各类专利111项,其中发明专利95项。为规范市场,让农民受益,金正大还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起草,目前已经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
同时,金正大还牵头联合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成立了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立带动了产业规模发展,加快缓控释肥成熟工艺技术、配套装备的研发,推动技术向外辐射,促进我国肥料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我国化肥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丁贵强 高海波)
光荣与责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作为基本精神,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其中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一号文件”还提出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并提出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作为我国最大的缓控释肥企业,山东金正大公司致力于科技创新,在新型环保肥料的研发和农技服务推广方面,他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将农业高新技术送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让农民尝到了依靠农业科技致富的甜头。
为了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金正大不摆“花架子”,他们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等专业化服务,大胆尝试推广机械化深施技术及服务新模式,将农技服务深入到农业生产最基层。
这样的企业需要得到扶持,这样的企业值得社会的尊敬。相信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执行,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征程中。
推广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亟待“政策扶持”
——访全国人大代表刘建文
本报记者 左常睿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临沭农业局刘建文带来一份《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的议案,她认为:“种肥同播”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新型化肥——缓控释肥的使用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是一项造福农民的新技术,但是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中遇到一些难题,亟待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两会前夕,科技日报记者围绕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新技术在推广应用中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刘建文代表。
化肥消费大国浪费严重
记者: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化肥生产使用情况。
刘建文:我国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化肥功不可没。化肥在农业投入成本构成中占60%,农民每年化肥投入高达3000亿元。因不科学施肥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目前大部分农民仍然按传统的习惯施肥,造成肥料的淋溶、挥发,浪费严重。2011年我国氮肥施用量2400万吨,因肥料利用率低,仅氮肥直接损失约1000万吨,折合人民币约340亿元。
施肥不科学不仅造成了肥料的浪费,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我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结果显示:面源污染中的最重要的两大指标总氮和总磷的农业源排放分别占57.2%和67.3%。
缓控释肥引领产业革新
记者:缓控释肥作为新型肥料的主要产品,具有肥效利用率高、省工省时、环境污染少等优势,被称为“21世纪高科技环保肥料”。随着缓控释肥自主创新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缓控释肥逐步走入大田,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的科技手段。请您介绍一下缓控释肥应用推广情况。
刘建文:与传统化肥相比,缓控释肥可根据作物的养分吸收规律基本同步释放养分,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由于减少了施肥的数量和次数,可节约劳动力和成本。缓控释肥有效避免氮的挥发、磷和钾的流失和固定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据我了解,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12省农科院、山东农大、浙江大学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开展缓控释肥田间应用效果的试验研究,共涉及113个县,500个田间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缓控释肥能够提高氮肥利用率平均约24%,作物增产8%—15%。
2008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要求全面做好缓控释肥料试验、示范、推广工作;2011年首次将缓控释肥列为主推技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已经连续四年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在全国23省25种作物如玉米、小麦、棉花、水稻等作物上开展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累计推广上万亩。示范推广结果显示,施用缓控释肥可提高作物产量,平均增幅达10%,氮肥利用提高30%以上,平均每亩增收达120元左右,同时缓控释肥在提高品质、防止污染、培肥地力等方面比一般肥料有很大的提高。
另外,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利用3年的时间,围绕控释尿素对温室气体排放、控释尿素对氨挥发、氮淋溶损失和地表径流损失等方面的影响在太湖流域开展了缓控释肥的应用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情况下,缓控释肥可减少18%—34%氨挥发,径流氮可减少6%—17%。
“种肥同播”技术助推缓控释肥迅速普及
记者:近年来,我国的缓控释肥产业迅速发展,农民对这种新型肥料正逐渐接受。但是,在缓控释肥的使用上,许多农民还存在误区,许多人仍然按照传统办法进行浅施,甚至撒施,影响了肥料效果。“种肥同播”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还可提高缓控释肥的施肥效率,请您简要谈谈 “种肥同播”这项新技术。
刘建文:按照农机农艺结合原则,农业部倡导重点推广机械化深施技术。“种肥同播”技术就是要努力改变农民撒施、表施、浅施等传统落后的施肥方式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浪费。
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作物播种时,设置好种子与肥料之间的有效距离,一次性将种子和缓控释肥施到田地里去。因为是机械化深施技术,解决了农民习惯撒施、浅施及对用肥量把握不准问题,大大提高了肥效,减轻了劳动强度。因在播种时同时施肥,并减少追肥的次数,所以要求与种子同播的肥料必须是缓释或控释肥,以保障作物整个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
目前,为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国家在加大缓控释肥产业政策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推广深施肥等技术的推广,但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民在产品和技术上使用还缺乏支持与指导。农民希望在施肥过程能享受到省工省时、增产高效的技术,政府希望在提高农民粮食产量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发展。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符合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需求。
记者: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是一项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新技术,这项技术对农村缺乏青壮劳动力的现状有什么影响?
刘建文: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也要尽快适应这些时代变化的新需求。推行“良种+良肥+良法”的生产方式,使肥料、农药、农机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新技术结合起来,发挥更大效率。
目前,缓控释肥价格相对于普通肥料要高一些,农民朋友对肥料价格比较敏感,对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新技术还需要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但是,缓控释肥解决了一次性施肥技术问题,节约劳动成本,能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大部分是儿童和老人,青壮年劳动力明显不足的现实问题。
让农技推广尽快跨越“最后一公里”
记者:今年您的议案中对推进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提出什么建议?
刘建文:目前相对于我国整体化肥而言,缓控释肥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不足市场1%。山东省是缓控释肥使用大省,2011年仅占肥料市场的7%,农业科技推广任重艰巨。
缓控释肥以及“种肥同播”技术是农业新技术,政府相关部门十分重视,近年来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目前,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推广工作,生产企业承担起“急先锋”的任务,为了让农业新技术尽快走入田间地头,尽快跨越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可能还需政府、研发部门、企业等多方合力推动。
我在议案中建议可以借鉴国外缓控释肥补贴政策的做法和国内较为成熟的有机肥补贴机制,对直接购买缓控释肥的农户给予补贴,或是以生态补偿金等形式鼓励农民可提高肥料效率,节约种植成本。
对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进行综合补贴。缓控释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能有效减轻肥料不合理施用对环境的影响,而种肥同播深施技术,降低劳动成本。这种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我国耕种效率。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的新技术、新产品综合利用补贴机制,对使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的农户进行综合补贴。
加强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推广。农民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过程较慢,推广难度较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技术推广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的宣传和推动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对缓控释肥的认识,对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的认可。
扩大“种肥同播”机械的补贴范围。目前,种肥同播机械已纳入到国家支持项目中,各省也不断扩大补贴范围,但补贴力度还有待提高,在播种旺季时,好多地区还存在“机少户多”,排队播种现象。
来源:科技日报第4版 日期:201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