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4

大众日报:缓控释肥,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新引擎

浏览次数:5110次
A- A+

  【缓控释肥发展报告】

繁荣低碳农业 创建绿色未来

缓控释肥,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新引擎

  传统农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化肥的过量使用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影响,直接挑战人类生存环境。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农业必须转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缓控释肥将以增产增效、环保节能等优势,成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四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来自来自科技部、农业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等国家部委、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美国农业部、国际硫研究所、国际锌协会、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认为,减少面源污染,创造低碳、资源节约型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在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中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类污染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传统模式。推广应用缓控释肥已成为当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农业面临升级转型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院长张福锁教授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农业氮利用率只有27.5%,剩余的氮都随着水土流失到江河湖泊和大气中了;去年两名美国专家在爱丁堡作的一个报告称,欧洲农业氮污染造成的损失大概在一千亿到四千亿美元,相当于每年欧洲农业收入的两倍。这个报告还告诉人们,欧洲大气里面的活性氮,对欧洲人的寿命平均减少六个月。而我国大气氮污染浓度达到欧洲的5——10倍,据此推算,我国每个人的寿命最少要减少三年到六年。

  张福锁绝非危言耸听。事实上,传统农业面临着粮食增产、环境保护和节能节资的多重压力。

  化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是粮食增产的物质基础。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施用化肥是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增产措施。为了确保粮食增产,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消费了世界35%的化肥。上世纪80年代,化肥的施用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50%,粮食总产与化肥用量同步增长,肥料的施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粮食的生产。但进入1990年代,在化肥投入直线增长的同时,粮食产量却徘徊不前,据统计,1996~2008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了36.9%,而粮食总产量却只增长了4.7%。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肥料利用率降低导致增产效应下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权威研究表明,我国当季氮肥利用率平均仅为30~35%,磷肥约为15~20%,钾肥约为35~40%。

  化肥利用率低同时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研究表明,除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残留外,约有50%以上的氮没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到农田外,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温室效应、农产品品质下降等。根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分析,2008年太湖、滇池、巢湖等28个重点监控的湖泊都遭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其中部分湖泊达到重富营养化程度。在太湖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10%~16%,农业面源污染已占到59%。施肥过量已导致我国许多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硝酸盐超标。此外,化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排放是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排放的气体和粉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化肥年产量约占全球的30%,表观消费量占全球的35%。近年来我国化肥利用率不断下滑,目前已较欧美发达国家低40%左右,化肥使用浪费现象严重。而作为高耗能产业,化肥的浪费就等于能源浪费。同时,巨大的资源浪费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农业必须实现升级转型,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才能走出农业增长与环保、资源能源节约的矛盾重围。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介绍,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去年以来,我国提出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要突破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瓶颈。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又是土地相对匮乏的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全国来讲是战略性的,是必经之路。

新兴产业的领跑者

  在众多领导、专家眼里,缓控释肥已经成为农业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说:“现代农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很重要一点就是‘农资长效高效生态一体化’,这正好符合缓控释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省工、省力、省心的众多特点。”进入“十二五”期间,我国迈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时代。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要从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而缓控释肥完全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命题。

  上述专家的评价依据来自多年和大量的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原所长李家康给出了一份严谨、详实的报告。从2006年开始,全国省级农科院和院校系统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受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金正大”)委托,对其生产的缓控释肥进行了田间应用效果的试验研究。在2006-2010年底,研究者累计完成田间试验500个,遍及山东、河南、河北、新疆、黑龙江、海南等12个省(区),供试作物包括了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大豆、花生、油菜、哈密瓜、苹果、柑橘等各种作物。研究者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进行施肥,缓控释肥按一次底肥实施,普通化肥按习惯施肥。

  研究报告显示,在施用等养分量的情况下,缓控释肥的增产效果普遍好于普通化肥。其中,全量缓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相比,一般可增产10%左右,高的可达20%;当缓控释尿素减量20-30%时,与普通尿素全量相比,当季作物不减产。从定位试验结果来看,连续6-8季,减肥均未出现减产情况。

  夏敬源提供的数据表明,缓控释肥在等产量条件下节肥15-20%,同肥量可增产10-15%,最高达40%以上,平均每亩增效120元左右。

  “从试验和推广得出的数据看,缓控释肥省工、省力,间接促进了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且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夏敬源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肥料研究所邢光熹教授三年来在太湖流域的研究表明,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情况下,控释尿素可减少18%—34%氨挥发,径流氮可减少6%—17 %。

  作为我国缓控释肥的龙头企业,金正大通过坚持走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先后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持计划和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成立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仅占领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促进了我国化肥行业的转型升级。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副总经理陈宏坤表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肥料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十二五”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现代化和肥料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我国在新型肥料领域的国际地位。

  “十二五”期间,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以控释性能好、稳定性高、成本低为目标,开发系列新型材料及产品,并适度开发功能性缓控释肥料;在产业化技术方面,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清洁生产为目标,优化现有生产工艺,开发连续化自动控制工艺和装备,形成可辐射的工艺技术包,并加强成果转化和行业辐射;在应用技术方面,以同步营养技术、高效施用技术、环境效应评价为主线,并制定主要作物高效施用操作规程,探索和推广种肥同播等机械化施肥技术;在产业布局方面,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合理规划布局,降低运输成本;在产品市场方面,加强行业技术培训,以服务带动市场需求,制定产品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并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以上工作的稳步推进,将大大提高缓控释肥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政策支持推动缓控释肥大发展

  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诸多优势,让缓控释肥成为农业的新宠。

  “十一五”期间,我国缓控释肥技术不仅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而且农业主管部门更是积极推动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自2008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连续发文,要求各地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全面开展缓控释肥的示范推广工作。目前,示范推广范围已从2008年的5个省、6种作物扩大至2011年的23个省、25种作物。

  “十二五”期间,国家再次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重大任务。

  由于市场占有率不足,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为了加强产业政策导向功能,加快化肥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缓控释肥在我国的大发展,化肥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将重点发展缓控释肥、高效复合肥等高端产品,而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首次将缓控释肥纳入优先发展的产业,农业部也首次将缓控释肥列为主推技术,同时科技部将缓控释肥列入“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政府部门一系列密集性的战略举措将加快缓控释肥这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缓控释肥发展还需多方给力

  针对目前缓控释肥发展的良好态势和行业高涨的推广现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表示,我国现行的缓控释肥推广模式还存在产品、技术、管理、认识和政策支持等不到位的现象,政府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支持、财政补贴、减免税等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为此,我国应该在战略层面实现产品专用化、技术标准化、推广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操作层面实现行政与技术连动、营销与服务一体、施肥与播种同步、高产与高效并举的措施,并以财政项目如公益性行业专项、施肥补贴、生态补偿等形式争取多方支持。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主任ALVA表示,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缓控释肥推广经验,以生态补偿金的形式鼓励农民使用缓释肥,从而保护水体环境。他介绍说,美国农业部自2009起,对使用缓控释肥的用户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公顷30-55美元,每个农户每年补贴不超过4万美元,5年不超过20万美元,此举加快了缓控释肥在美国的推广应用,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体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每年投入巨资用于太湖、巢湖以及长江、黄河流域水源污染治理。如果国家能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农民购买缓控释肥,可从源头上解决资源消耗和过度施肥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相关专家表示,缓控释肥推广还应加强示范推广与农化服务活动。农民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过程较慢,推广难度较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和包括培训、指导在内的农化服务活动。同时还需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缓控释肥的认识,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舆论导向作用。金正大董事长万连步表示,目前,公司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支持与指导下,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服务活动。他表示,随着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和种肥同播这一技术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缓控释肥。

  来源:大众日报第4版半版专题报道  日期:2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