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8

科技日报:从战略高度推进缓控释肥产业发展

浏览次数:6129次
A- A+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部在此之前发布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占42.3%。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494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49个,占50.4%。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有关专家提出,解决我国化肥滥用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亟须调整化肥生产结构,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大力发展和推广缓控释肥等新型高科技肥料。请关注——

从战略高度推进缓控释肥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左常睿

全球大气污染热点地区分布图

2007年太湖蓝藻大暴发

土壤酸化造成树木患粗皮病

  清澈的湖泊由于富营养化,蓝藻暴发,水体污染严重;氮肥过量使用,造成的挥发和淋失严重,地下水甚至在蔬菜瓜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

  化肥就像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保障人类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在肆意破坏和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新型高科技肥料研发不断取得突破,化肥产业必将跨进一个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氮污染,地球生命的隐形杀手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据专家分析,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消费了世界35%的化肥,生产了世界19%的谷物,49%的瓜果蔬菜和19%的水果,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认为,在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种植业能够保持稳定发展,化肥的投入和科学施肥功不可没。“今后一个时期,化肥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出和化肥投入产投比呈现逐步下降、肥料尤其是氮肥的利用率明显降低,石油和磷矿等化肥生产资源日益紧缺,再加上化肥滥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现在我们成了全世界氮肥最大生产国,我们到处都营养过剩,沙子里面,土里面都营养过剩。”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不无担心的说,2006年北京的一次中型沙尘暴带来了六千吨的氮,他们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华北平原氮的沉降上世纪80年代是89公斤/公顷,现在是99公斤/公顷。“大气里面的氮主要来自农业,随着时间变化,农业面源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光天上掉下来的氮就已经足够富营养化了”。

  实际上,影响环境的主要是氮、磷肥。我国氮肥吸收利用率仅为35%。氮肥的损失,导致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提高,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每年我国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进入地下水,299万吨进入大气;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达到97.5万吨,其中90%来自农业,而氮肥占了50%。

  根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分析,2008年太湖、滇池、巢湖等我国28个重点监控的湖泊都遭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其中部分湖泊达到重富营养化程度,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在太湖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10%—16%,农业面源污染已占到59%。施肥过量已导致我国许多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硝酸盐超标。

  张福锁总结过去20年的数据,他发现我国土壤pH值下降了0.5个单位,“自然界要一千年才发生这个变化,可是我们20个年就下降了0.5 个单位”。

  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酸化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张福锁说,在山东胶东半岛,他看到大面积的酸化造成树木的粗皮病。“我派小分队到河北的曲州,发现同样出现了这个问题。过量使用氮肥造成的问题,就是恶性循环,这会影响我们食品安全”。

  “我们单位面积的施肥量非常大,尤其是果树蔬菜,国外一百多公斤/公顷,咱们七百多公斤/公顷”。张福锁介绍说,最近连续四年他们做了全国上万个农户的调查发现:如果把15公斤/亩作为最高施肥量,全国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是过量的,果树蔬菜基本全部过量。“西南用肥量非常高,重庆、云南、浙江、江苏水稻施肥过量现象非常严重,但是这两年有所好转。咱们粮食增长了50%左右,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三倍”。

  “我们的化肥发展过去是数量不足,单养分,80年代以后化肥数量充足,走复合化,现在我们的量是够了,但是怎么用科技更好的来武装农业呢?”张福锁提出这样的问题。

缓控释肥为治理农业污染带来新希望

  据统计,我国氮肥的损失量(以纯氮计)每年可达9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239亿元,造成了化肥资源的极大浪费。化肥的生产是以煤炭、天然气、水及其他资源为基础的。节约化肥,实际上就是节约这些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预测,如果在化肥应用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到2015年需新增化肥1445万吨,2020年需新增化肥1852万吨。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国家课题研究报告中计算标准,到2020年我国至少需新增投资额1247.3亿元,消耗标煤1851万吨、标磷矿1875万吨、硫酸1116万吨。

  单纯依靠常规化肥数量上的增加已经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那么,如何突破传统的化肥生产工艺和施用技术上缺陷,通过科技创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呢?

  在第四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研发和推广均取得重大突破的生态环保型肥料——缓控释肥,为解决我国化肥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作为一种环保高科技化肥产品,缓控释肥具有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和施肥次数,节省劳动力,减少氮的淋失与挥发,提高农产品品质等优点。被誉为绿色环境友好型肥料,是21世纪肥料发展的方向。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试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在等量的情况下,施用缓控释肥的作物较施用普通肥料平均增产达10%以上,最高达到40%;在减少1/3缓控释肥用量的情况下,能保证稳产并略有增产,增产幅度平均约为5%。同时施用缓控释肥可以防止农作物对氮素的过量吸收,从而起到抑制病害和改善作物品质的作用。

  由于缓控释肥具有缓释作用,可以减少化肥的气态和淋洗损失,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缓控释肥可将肥料利用率由原来的35%提高1倍左右,氮肥流失率显著降低,可以节省氮肥用量30%—50%。从而减轻了氮肥淋失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和地表水富营养化,可有效减少氮素挥发与排放。

缓控释肥大发展的春天来到了吗?

  我国缓控释肥行业发展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但目前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众多工艺技术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生产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大幅降低。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介绍,我国缓控释淝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叫探索阶段,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主要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如研发长效碳铵等;第二阶段是初步发展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研发主体增多,产品类型增多;第三阶段是2001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等30多家科研机构与山东金正大公司等70多家企业的缓控释肥料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生产体系,在包括包膜材料及工艺流程等关键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者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使缓控释肥价格大幅下降,产业化步伐也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年生产能力90万吨、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基地在山东金正大公司建成,过去受价格等因素影响,在国外主要用于高尔夫球场草坪以及观赏植物等高端市场的“贵族肥料”——缓控释肥,已突破价格瓶颈,并成功应用于大田作物。

  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解决一些重大问题上前瞻性的考虑。资源环境的问题,粮食安全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国家来讲一定是战略性的。

  他说,“十二五”期间,很多重要的科技成果经过过去二三十年的努力已经日趋成熟,成本在迅速下降,具有了大规模应用的条件,由此可以引发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引发广泛的工业创新。

  “缓控释肥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探索,到90年代后期开始,像金正大这样一批公司就开始持续不断的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大体经过了二三十年的积累。一项新的技术创新到一个新产品的形成,新产业的形成,从技术规律上有个特点,大体上需要二三十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缓控释肥的发展我们大体进入了三十年,这项技术日趋成熟,具有了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的条件。缓控释肥可能也真正迎来了它发展的一个春天”。胥和平这样推测。

  由于缓控释肥已经成为肥料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甚至有可能为肥料和农业带来一次变革,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低碳环保型现代农业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十分重视鼓励缓控释肥的研究和推广。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在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中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类污染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传统的模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缓控释肥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但有关专家也提出,要迎接缓控释肥大发展春天的到来,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夏敬源认为,国外缓控释肥主要用于园艺作物,可中国要走向大田作物,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技术模式创新,推广机制创新”。他提出近期目标,到2015年,主攻大宗农作物,缓控释肥产能达到500万吨,施用量达到300万吨,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研究、生产、使用、评价和监管体系。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淑兰认为,要加大新品种技术开发和农业实验,通过评估筛选相对成熟的技术,加快它的产业化进程,国家要鼓励传统企业向新型肥料进军,也鼓励现在有优势的新型肥料企业并购传统的企业。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应该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新型肥料,以促进农业生产的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料产业体系,产品应以大田作物为主,在现有基础上,与重点企业牵头,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搞好协同公关和技术创新。此外,国家应该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农民使用缓控释肥料。

  目前,众多企业界人士包括政府官员,希望我国效仿美国和国内有机肥的推广经验,进行政策补贴。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主任ALVA表示,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缓控释肥推广经验,以生态补偿金的形式鼓励农民使用缓释肥,从而保护水体环境。他介绍说,美国政府为了减轻肥料过量使用导致水资源污染,国会立法鼓励使用缓控释肥,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2008年农业法案设立CSP项目,通过补贴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缓控释肥料,补贴标准每公顷30到55美元,每个农户每年补贴高限达4万美元,可连续申请5年,5年补贴可达20万美元。

   

国家加快缓控释肥技术研发与推广政策集萃

  ●2005年,《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的工作重点;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

  ●2006年,科技部颁布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把缓控释肥列入其中;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要“优化肥料结构,加快发展适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点的专用肥、缓释肥……”;

  ●2011年,科技部再次将缓控释肥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11年,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首次将缓控释肥纳入优先发展的产业;

  ●2011年,农业部首次将缓控释肥纳入农业主推技术,号召各地开展缓控释肥技术的示范展示和培训;

  ●2011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表示今年将加大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力度,示范推广范围将从2008年的5个省扩大至2011年的23个省。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十二五”

  本报讯 (高海波)日前,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召开2011年度工程技术委员会会议。会议介绍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进展情况,及“十二五”期间中心将重点开展工作。

  据了解,自2009年10月,科技部批准以山东金正大公司为依托单位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来,各项工作正按计划任务书的要求有序推进,目前已投入3500余万元用于基础建设和研发,已完成了20000平方米的综合科研楼主体工程建设,预计今年10月即可投入使用;目前,“中心”已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32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研发成果已在山东临沂、菏泽等地实现转化;牵头起草的《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已进入报批程序;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明显的成效。

  作为我国肥料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连步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心”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以控释性能好、稳定性高、成本低为目标,开发系列新型材料及产品,并适度开发功能性缓控释肥料;在产业化技术方面,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清洁生产为目标,优化现有生产工艺,开发连续化自动控制工艺和装备,形成可辐射的工艺技术包,并加强成果转化和行业辐射;在应用技术方面,以同步营养技术、高效施用技术、环境效应评价为主线,并制定主要作物高效施用操作规程,探索和推广种肥同播等机械化施肥技术;在产业布局方面,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合理规划布局,降低运输成本;在产品市场方面,加强行业技术培训,以服务带动市场需求,制定产品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并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以上工作的稳步推进,将大大提高缓控释肥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缓控释肥行业领军企业金正大公司创新推广模式
 

金正大建立示范田推广缓控释肥

金正大缓控释肥用于大田作物效果明显

金正大技术员在田间向农民讲解缓控释肥施用方法

金正大在全国各地开展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服务活动

我国第一家缓控释肥上市企业——山东金正大公司是一家从事缓控释肥、复(混)合肥及其它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多年雄踞我国缓控释肥产销量榜首。

金正大公司坚持科技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先后成立了我国缓控释肥领域首家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家省级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

2009年10月,科技部批准依托金正大公司筹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化肥领域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0年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金正大公司牵头发起成立“国家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是国家首批36家试点联盟之一。

目前,金正大公司已研制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内大批量生产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新工艺,创建了四套不同包膜材料和工艺的缓控释肥生产线,开发出了12个系列100多种产品,拥有各类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等2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公司是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

金正大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23省土肥站、12省农科院等40余家科研院所和佛罗里达大学等美国6所大学、美国农业部3个实验站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了袁隆平院士、朱兆良院士等一批著名的专家教授作为公司的科技专家,共同致力于缓控释肥的研发、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推动了我国农业与化肥产业的一场“生态革命”。

为让缓控释肥尽快走向田间地头,让更多的农民朋友早日享受到缓控释肥带来的福祉,金正大不断探索推广模式创新,通过建立示范田,召开现场观摩会、培训会和开展田间指导以及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推动缓控释肥发展。

自2008年5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要求各省土肥系统示范推广金正大缓控释肥,3年来的示范推广结果显示,缓控释肥在节肥、增产、增效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缓控释肥在所有作物上全部增产,平均增幅达10%,最高达到40%以上,经济效益也得到显著提高,平均每亩增收达120元左右。

2008年5月,金正大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在未来的5年里,立足于洞庭湖稻区、江汉平原稻区、鄱阳湖稻区和成都平原等四大平原,以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示范基地为基础,实现超级杂交水稻与最先进的缓控释肥料的完美结合,保障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顺利实施。

2008年5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金正大开展了控释尿素对温室气体排放、控释尿素对氨挥发、氮淋溶损失和地表径流损失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全面评价控释尿素的环境效应。研究成果将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农业节能减排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公司董事长万连步说,金正大将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及“种肥同播”技术服务活动,通过打造全新的优化服务模式,努力使金正大成为世界级高端肥料供应商和受人尊重的农化服务商,为缓控释肥走进千家万户做出贡献。

“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世界各国对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缓控释肥一定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必将获得跨越式发展。”万连步如是说。

目前,金正大“农化服务万里行”活动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公司组建了涵盖农业生产各领域的200名顾问和专家团队,在全国成立500个农化服务队,并在原有配备500台农化服务车的基础上,再投巨资配备1万台种肥同播机,结合测土配方施肥,为全国各地农民朋友提供贴心的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服务。(丁贵强)

来源:科技日报第4版整版专题报道  日期: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