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6

中国化工报:缓控释肥产业大发展时机到了吗

浏览次数:4630次
A- A+

  

  编者按 化肥是农作物的“粮食”,其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率已达40%,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耕地面积的9%,却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化肥的投入和科学施用功不可没。目前,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不可否认的是,化肥的过量施用和不合理使用已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浪费,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单纯依靠增加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传统的施肥模式、提高肥料利用率。这为缓控释肥的发展、推广以及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力发展、推广缓控释肥,在研发新品种、创新推广模式、降低成本、提高公众认知度、规范市场、政策扶持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需要政府、业界、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缓控释肥发展正逢其时

  有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增加的肥料投入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化肥的增产效应在逐年下降。化肥利用率低直接导致的是严重的经济损失、资源能源的浪费、农业的面源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

  有专家指出,若要实现粮食增产,在耕地面积紧张、肥料增产效应下降的情况下,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实施科学施肥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和新产品应用(如缓控释肥)来提高肥料利用率。

  “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表示,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我国种植业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首要任务。种植业的目标是一个确保、三个力争,即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力争食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以上,力争棉花糖料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力争蔬菜水果稳定供应。为实现这些目标,肥料始终是一个核心环节。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加快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和优化化肥产品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缓控释肥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说,发展缓控释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满足未来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在耕地面积有限和化肥增产效应降低的形势下,唯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因此,必须改变我国“大量投肥”的传统施肥模式。同时,发展缓控释肥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对于大力推广缓控释肥,夏敬源认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发展现代农资的必然要求、发展新型农业技术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有一个总体要求,那就是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具体表现要生产规模化、生产多元化、营销产业化、服务专业化、技术新型化,缓控释肥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001年以来,我国缓控释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开始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缓控释肥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列入“863”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成立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2006年以后,最值得业界引以为豪的是,缓控释肥生产实现了产业化,并在大田作物上应用成功。到2010年底,我国缓控释肥产能已近250万吨,产量达100多万吨,成为全球生产和使用缓控释肥的重要国家。并且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目前从事缓控释肥研究的科研机构有30余家,从事产业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有70余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缓控释肥的发展,尤其是刚刚进入“十二五”,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促进缓控释肥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首次将缓控释肥纳入优先发展的产业。3月16日,农业部发布的《关于2011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首次将缓控释肥作为主推技术,《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组织专家、技术指导员,在关键农时、关键技术生产环节集中开展缓控释肥技术的示范展示和培训,指导科技示范户推广应用。不久前,科技部再次将缓控释肥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改善环境、节约资源能源、节能减排的需要,以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未来的5年将是缓控释肥大发展的5年。全国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宏坤认为,“十二五”期间缓控释肥产业增长的势头仍然不会减弱,据保守估计,今后5~10年的年均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0%左右。如果按照缓控释肥年均增长30%计算,“十二五”末缓控释肥可达到370多万吨,即便如此,其市场份额与整个化肥市场或者复合肥市场相比仍然相对较小,缓控释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

   

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2008年2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达《关于做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全面开展金正大缓控释肥的示范推广工作。2008年在5个省的6种作物上进行了示范推广,至今年已遍及全国23个省。

  2010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缓控释肥示范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同时在棉花、马铃薯、花生、大豆、香蕉、茶叶、蜜柚、梨瓜等经济作物上也进行了示范推广。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3年来的示范推广结果显示,缓控释肥在节肥、增产、增效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缓控释肥在所有作物上全部增产,平均增幅达10%,最高达到40%以上,经济效益也得到显著提高,平均每亩增收120元左右。生态效益更为明显,提高肥料利用效率10%到15%,从而减少肥料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原理指导下,施用缓控释肥的作物在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减少污染、培肥地力等方面比一般的配方肥有很大的提高。

  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节肥效果的同时,社会效应明显。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追肥已成为农民很大的负担,因具有省工、省力、免追肥的特点,缓控释肥已逐步被农民所接受。

  由于缓控释肥在增产、增效、节能、省工、环保方面表现出的优势,2011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缓控释肥的示范推广工作将扩大至23个省的25种作物。

  “十一五”期间,金正大还联合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等12个省农科院及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开展了缓控释肥试验示范工作。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李家康介绍,2006年到2010年,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花生、大豆、花卉等30种作物上布置了500个试验示范点,试验结果也证明了缓控释肥具有增效、节能、省工、环保等优点。

  缓控释肥应用效果评价包括,一是增效,在等养分情况下,缓控释肥的增产效果普遍好于普通化肥。同时,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可进一步提高肥效。二是节肥,控释尿素减量20%至30%,与普通尿素全量比较,当季作物不减产,从定位试验结果看,连续6至8季减肥均未出现作物减产现象。三是,浙江、湖北、广西、海南的定位试验结果还表明,连续施用缓控释肥,具有叠加效应。四是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4种作物施用缓控释肥,结果表明,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0%至15%。五是缓控释肥一次底肥,在作物生长后期均未出现脱肥早衰现象,说明缓控释肥具有肥效长的特点,多数大田作物可实现一次性施肥。

  金正大通过示范推广,让农民看到缓控释肥实实在在的效果。

   

金正大创立农化服务新模式

  说到缓控释肥必然要提到我国缓控释肥行业的龙头企业金正大公司,在推进我国缓控释肥发展方面金正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正大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专家说,金正大的研发模式和营销模式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金正大是国内缓控释肥第一家上市公司,通过坚持走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先后主持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制定了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成立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发起成立了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占领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促进了我国化肥行业的转型升级,而且通过配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缓控释肥,大大促进了缓控释肥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

  目前,金正大已开发四大系列100余种专用缓控释肥产品,获得国家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已形成90万吨缓控释肥年产能,建成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国内市场份额高达50%,产品出口到许多发达国家。

  突破高成本瓶颈,是金正大发展缓控释肥的主要创新点。为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金正大一方面进行缓控释肥机理研究,保证技术的先进性,使研制与开发的肥料产品具备自控功能,使肥料产品成为高技术载体;另一方面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需求的实际。在研究中,金正大围绕缓控释肥制作与应用的关键技术,筛选出控释性能好、成本低的包膜材料及其组合配方,将一部分缓控释肥掺混一部分传统复合肥,制成控释掺混肥,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

  金正大在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出更多更好缓控释肥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把服务营销上升到战略高度,围绕一切为农民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打造全新的农化服务模式。

  2011年初,金正大酝酿服务战略的重大调整,并明确提出“技术先导、服务领先”的核心经营战略,通过着力抓好结构调整和服务创新两条主线,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型企业的转型。

  建立领先的农化服务模式,为农民创造价值,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年4月15日,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指导下,金正大公司启动了“农化服务万里行”活动。公司将利用在23个省开展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契机,依托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力量,以金正大农化服务中心为支撑,组建涵盖农业生产各领域的200名顾问和专家团队,成立500个农化服务队,在原有配备500台农化服务车的基础上,再投巨资配备1万台种肥同播机,结合测土配方施肥,为各地的农民提供“种肥同播”技术服务。

  金正大农化服务新模式包括,一是服务网络建设大提速。利用各省农技部门遍及县乡的网络与技术优势、金正大农化服务队的人才优势,结合各省开展的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广泛建立示范村、示范户、示范田,开展测土配方工作,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土壤数据库,并建立起各地农户档案,为广大农民生产专用缓控释肥提供数据支持。二是服务方式创新。在农化服务队主动服务的同时,金正大还将打造行业领先的综合农化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专家在线互动咨询、电话咨询等服务。三是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升级,通过为农民提供免费测土、种肥同播、现场指导等服务,同时通过召开过现场观摩会、培训讲座以及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等,打造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全新农化服务模式,实现行业服务满意度第一的目标。

  金正大公司董事长万连步表示,公司把服务营销上升到战略高度,着力抓住服务升级这一主线,通过打造全新的农化服务模式,建设服务型企业,努力使金正大成为世界级高端肥料供应商和受人尊重的农化服务商。
金正大广泛开展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服务。

   

大力发展还需各方形成合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缓控释肥行业有了较快发展,在产品研发、产业化发展、示范推广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全国缓控释肥年产量已达到100多万吨,但仅占肥料总产量的0.7%,缓控释肥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发展空间巨大。在研发新品种、创新推广模式、降低成本、提高公众认知度、规范市场、政策扶持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缓控释肥产业健康发展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价格问题。缓控释肥由于技术复杂、成本高,一直被称为“贵族肥料”,难以大量应用于大田作物。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至今仍主要用于苗圃和温室,高尔夫球场和草坪、家庭花园以及观赏植物等高端市场。这是缓控释肥行业发展的全球难题,也是制约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缓控释肥推广过程中,各国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缓控释肥产业的发展。在美国,因缓控释肥在提高水资源质量方面的作用,2009年10月,出台了缓控释肥国家补贴激励政策,鼓励农民使用缓控释肥料。补贴标准每公顷30到55美元,每个农户每年最高补贴可达4万美元,5年最高补贴可达20万美元。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宏坤说,对于缓控释肥应用的补贴可借鉴美国的缓控释肥补贴政策或者国内目前较为成熟的有机肥补贴机制,充分调动农民施用缓控释肥的积极性,推动缓控释肥在我国的大范围应用。他认为,这种补贴的重要性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给家电下乡的补贴。

  认知问题。农民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过程较慢,推广难度较大。全社会对于缓控释肥的认识不到位,政府推动不够,业界的引领不够,导致公众没有认识到缓控释肥的重要作用。有专家提出,对农民和经销商应进一步加大缓控释肥示范、培训、指导和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缓控释肥的认知。特别要发挥基层政府部门的作用,如果乡长、村长都重视起来的话,缓控释肥的推广就好办多了。

  市场规范问题。当前,缓控释肥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夸大其词、假冒伪劣、标准执行不严、农民盲目施用等现象,对市场培育产生负面影响。急需化肥企业大规模开展农化服务工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肥料登记管理和推广使用的主管部门,在试验和示范的基础上,将规范缓控释肥产品登记管理,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另据了解,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正在推动农业部出台推广缓控释肥指导意见。

  研发能力问题。我国缓控释肥产品工艺引进的多、自行设计的少,技术模仿的多、自主创新的少。从工艺技术到产品类型来讲,目前的缓控释肥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发展的需求。有专家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充分发挥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加强复合、高效、特效、绿色、价廉产品研发,最重要的是在专用化上下工夫;加强技术集成,以作物为主线,以区域或土壤类型为单元,以缓控释肥为核心组装配套技术模式。同时,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

  夏敬源指出,我国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料产业体系,产品定位以大田作物为主。这是因为一方面对控制传统化肥的产能过剩意义重大,另一方面粮食安全在中国始终是重大问题,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他说,缓控释肥发展已经有了一个“532”目标,即50%的缓控释肥用于粮食作物、30%用于经济作物、20%用于特色园艺作物。

  夏敬源表示,近期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提高肥料利用效率3%~5%,缓控释肥施用量达到370多万吨,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研究、生产、使用、评价和监管体系。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实施质量替代数量的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化肥供应量力争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化肥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效率,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金正大通过示范观摩会为农民讲解缓控释肥技术。

   

种肥同播技术值得推广

  安徽萧县是重要的粮食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萧县金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包东风说,自2006年开始销售金正大公司的缓控释肥,市场推广5年来,我们与金正大探索出了一个在玉米上推广缓控释肥的好方法——玉米种肥同播技术,形成了良肥、良种、良法的推广模式。在建立示范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召开现场观摩会、组织培训外,为使用缓控释肥的农民提供免费的种肥同播服务,深受农民的欢迎,促进了缓控释肥料的销售与推广。通过开展种肥同播服务,合作社萧县玉米施用缓控释肥面积达到6万余亩。

  包东风还说,实际应用证明,采用种肥同播技术具有几大特点: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并可提高玉米产量10%以上;播种的玉米均匀,每亩可以节约种子成本约30元;提高玉米生物学性状,有效提高抗旱能力;每亩节约耕地成本约30元;不用追肥,每亩节约成本在40~50元,并可节省追肥的人工成本。

  来源:中国化工报8版整版专题报道  作者:姜虹  日期:2011年0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