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行业有了顶级科技创新平台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金正大
全国唯一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前落户山东金正大集团。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山东省副省长李兆前亲自莅临山东省临沂市,为中心授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中心题词。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迈上快车道。
化肥利用率低 严重污染环境
我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为确保粮食增产,我国大量使用化肥,约占世界化肥消费量的35%。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化肥用量直线增长的同时,粮食产量却增长缓慢。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2008年,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了36.9%,但粮食总产量只增长了4.7%,产投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传统化肥利用率太低。研究表明,我国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约为15%-20%,钾肥约为35%-40%。未被利用的肥料流失后,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引发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每年我国有123.5万吨氮流入江河湖泊,49.4万吨进入地下水,299万吨进入大气。
推广缓控释肥 袁隆平很赞成
“我国化肥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位面积施用量,在世界上都是首位的,但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都浪费流失掉了。如果我们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50%左右,一可以节约成本,二不污染环境,同时还提高粮食产量。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施肥方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这是肥料科技的进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谈及缓控释肥的重要性时如是说。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和实验数据表明,我国氮肥生产约占全国能源消耗的5%,每年氮肥在生产及施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如能革新化肥产业,到2020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4亿吨,约占全国能源领域减排目标的12%。缓控释肥作为一种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新型肥料,可将肥料利用率提高10%-30%。以2009年我国氮肥消费量2800万吨(折纯)为例,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20%计算,施用缓控释肥可减少氮肥用量约560万吨,相当于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65亿度电。同时可减少氧化亚氮排放约6万吨(折合二氧化碳排放约0.2亿吨)。
组织联合攻关 研发更新产品
因此,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构建节约型社会、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给我国农业带来划时代的变革。
2009年10月,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批复,同意依托金正大集团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列入2009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批组建项目计划。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后,将根据国内外缓控释肥领域的发展趋势、国家新型肥料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结合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强缓控释肥的研究,开发成本更低、控释效果更好的系列产品及其它新型肥料,组织联合攻关,重点解决行业关键性、前沿性的技术难题。集成完整的缓控释肥研究、生产、测试、应用和评价工程技术体系,带动企业在技术集成基础上进行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创新,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促进企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全国化肥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该中心还将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优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肥料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建成为全国缓控释肥工程化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开发和示范转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和合作交流中心,实现技术、效益、人才三方面良性循环,力争五年内建设成为缓控释肥领域提供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开放服务和技术辐射的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终为推进我国缓控释肥研究、技术进步以及大幅度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贡献。
作为我国缓控释肥生产的龙头企业和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金正大集团长期致力于缓控释肥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同时配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在全国20多个省区示范推广缓控释肥,面积达2200万亩。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
打造国际一流研发中心
金正大集团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注重科技创新,依靠产学研联合,逐步完善了自主创新体系,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公司牵头组建了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后建立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中美缓控释肥合作研究中心、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2009年经科技部批准,依托我们金正大集团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我国肥料行业最高科技创新平台,它将承载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开发与推广的使命。
今后,我们将按照科技部的要求,高标准完成工程中心基本设施建设,按时足额拨付研发资金,提供全方位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后勤保障支持,努力完善运行机制,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打造精干高效的研发团队,积极融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活动,利用3年时间努力将其建成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通过技术辐射,形成年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承担起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责任,为增强我国缓控释肥国际竞争力做出新的贡献!
金正大:矢志推广缓控释肥,助力低碳高效农业
山东金正大集团成立于1998年,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公司现有总资产31亿元,复合肥年生产能力180万吨,缓控释肥年生产能力60万吨。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近42亿元,缓控释肥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金正大集团创建了四套不同包膜材料和工艺技术的控释肥中试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线,集成了“小试-中试-产业化技术平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研究的创新成果,制订了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定型了12个包膜控释肥系列上百个品种,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研发出既能走向世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种作物控释肥新品种,成为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工艺和技术最先进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
金正大集团历来重视科学施肥的技术推广工作,从2006年起,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及有关省市土肥站、农科院等40余家单位合作,在全国20个省区进行了水稻、玉米、小麦、棉花、花生、烟草、果蔬等32种作物的缓控释肥试验示范与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研究推广“良种+良肥”的配套方案,实现超级杂交水稻与最先进的缓控释肥料的完美结合,保障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开展缓控释肥在环境效应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由此掀开缓控释肥料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科技合作的新篇章。
我国发展缓控释肥产业五建议
当前,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存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价格偏高等问题,因此,为推动缓控释肥行业的良性发展,相关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产业化进程。缓控释肥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我国30家科研单位与企业参与了缓控释肥技术引进研究,从事产业化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有70余家,但研究力量分散,各自为政,缺乏系统集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因此利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集聚资源,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缓控释肥国际竞争力。
二、规范市场,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存在着浑水摸鱼、夸大其词等现象,在消费者心中降低了缓控释肥的形象。因此应该严格执行《缓释肥料》国家标准,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
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缓控释肥产业发展。为保护水体环境,2009年美国农业部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缓释肥料,补贴标准30-55美元/公顷,每个农户每年补贴可高达4万美元,5年可高达20万美元。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所需化肥,我国每年投入400亿元鼓励化肥生产和低价供应,而每年要拿出上亿元资金用于太湖、巢湖以及长江、黄河流域水源污染防治。如果能够将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农民购买缓控释肥,将有利于缓控释肥行业的发展及产品推广,可从源头上解决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因为关税政策等调整,缓控释肥出口难度增加,因此,建议国家出台更优惠的关税政策,以提高我国缓控释肥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优势。
四、面向大田作物,发展缓控释掺混(BB)肥。以控释氮肥与常规复合肥掺混的BB肥不仅符合作物需要,并可大大降低肥料生产和使用成本。同时应提倡与国家测土配方项目相结合。
五、加强研发与示范,普及科学使用知识。农民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过程较慢,推广难度较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缓控释肥示范、培训、指导和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缓控释肥的认识,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来源:南方农村报 日期:2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