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3

大众日报:金正大:推动合理施肥,以赤诚之心回报土地

浏览次数:1877次
A- A+

□刘晓丽 李文明
  “土地就是农民的生命,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问题其实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认为,“保护耕地质量,在肥料的‘零增长’的同时保证粮食的增产增效,根本解决办法在于——合理施肥。”
  为实现耕地质量提升和推动土壤改良修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农业部2014年已明确提出保护耕地质量,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到2020年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
  未来化肥市场的需求增长量将趋于稳定,但是化肥对粮食的增产作用无可替代,在这种情况下,新型肥料由于其可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将会发挥重要的“质量代替数量”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金正大加快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同时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力图尽快推动实现合理施肥,身先士卒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万连步说。 

研发新型肥料
  “传统施肥”变革破题之术
  “合理施肥”的首要前提是农民有既能实现粮食增产又能促进环境改善的新型肥料可施。基于此,金正大集团将这类新型肥料的研发作为首要任务,以超常规的投入研发来寻找增产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2004年起,金正大就联合国内外几十家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高效节能、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的新型肥料的技术攻关,并一举成功地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宜大田作物的缓控释肥。经过几年的发展,金正大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年产170万吨缓控释肥生产基地,产品产销量连续数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市场占有率占全国50%以上,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代表着我国缓控释肥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水平。
  近来,为适应我国水资源短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的现实,金正大在山东临沭与贵州瓮安分别建设年产10万吨和40万吨水溶肥项目。万连步表示,“金正大水溶肥项目从产业链源头做起,引进挪威、以色列等国际先进技术,并融合公司自主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在贵州瓮安开发磷矿资源将氮、磷、钾等基础原料加工成高纯度、高溶性的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高水溶性原料,再添加作物需要的中、微量元素和增效因子,最后得到高效的水溶性肥料。原料自主,性价比高,这将开启我国水溶肥‘平民化’时代。”
  目前,金正大又把目光瞄向能够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土壤酸化、生物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诸多问题的生物肥料、叶面肥、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致力成为世界领先的植物营养专家,为生态农业发展作出企业应有贡献。
  创新施肥方式
  加速实现“合理施肥”
  做到“合理施肥”,既不能过量施肥,又要做到精准到位,满足农作物的营养需求。金正大集团在施肥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探索,将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推广给农民,让农民尝到技术革新带来的切实利益,在实现自身由肥料制造商向“产品+服务”的服务商战略升级的同时,有力促进了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
  首先,在缓控释肥推广过程中,金正大集团不断摸索,将良种、良肥、良机和科学技术有效统一,创新了“种肥同播”技术,有效提高了农民机械化施肥水平,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种肥同播”是将高效的缓控释肥与优良的种子和先进的农业机械有机结合,这种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民习惯撒施、浅施不科学施肥方式及对用肥量把握不准的问题,实现了精良播种和播肥,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有效地减少了资源浪费和土壤污染。
  其次,面对当前中国农业缺水比缺地更严峻的现实,提倡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必将催生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集成变革。”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清教授谈道,水溶肥的肥效快、溶解快、利用率高。我国常规肥料利用率在20%—30%,而水溶肥的利用率在70%—80%,使用水溶肥不仅节水,还可减少施肥总量。同时水溶肥养分含量高,营养全面,使作物品质明显提高。“水肥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技术,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一号技术’”,万连步介绍。
  为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地,打通农化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金正大联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技术推广部门、众多媒体、国内外行业专家、生产企业,共同探讨我国水溶肥推广成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在全国选取600个县,每县建立百亩示范田,共建立万亩示范田。与此同时,计划5年内在全国建设100个农化服务中心。  
  走出去引进来
  博采众长升级“合理施肥”
  世界上诸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合理施肥”以增产高效,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沙漠国家”以色列,其化肥利用率可以达到95%,是我国目前施肥水平的两到三倍。为此,金正大集团不断加大国际合作力度,通过越来越多的海外项目的投资落地,实现技术升级,使国外农业生产领域“合理施肥”的技术与模式在中国落地和本土化,在实现耕地保护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效,引领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目前,金正大集团已经与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以色列利夫纳特集团、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挪威阿坤纳斯公司以及美国6所大学、美国农业部3个实验室等企业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旨在提升公司在新型肥料、植物营养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向创造了沙漠农业奇迹的以色列学习,并开展合作。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技术堪称世界典范,他们将滴灌施肥等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其水肥一体化应用比例达90%以上,进而实现了90%-95%的化肥利用率。
  2014年6月,金正大集团与利夫纳特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2日,金正大集团与“以中农业合作交流中心”签约全面合作,同时“金正大—利夫纳特农业科技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这也是金正大第二个海外公司化运营的研发中心。2015年1月,金正大集团再次组织的行业专家、学者、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人员赴以色列考察,开始了与国际最先进的农业企业深入合作之旅。
  “我们来自土地,受土地的恩泽,便要以一颗赤诚之心回报土地。”万连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谈到这句话。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金正大集团秉承科技战略进行先进技术的国际化布局,凭借自身强大的渠道资源、销售能力和优秀的研发能力,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农民的“合理施肥”,促进耕地质量提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这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金正大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有信心、有决心担当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为生养我们的土地打响一场保卫战!”万连步坚定地表示。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日前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人大工作报告时提出,要通过制定相关专门的法律,进一步保护耕地质量,规范好肥料产业,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一是尽快制定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耕地面积刚性减少趋势难以逆转,耕地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区域性耕地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我国关于耕地质量的法律条文又分散于相关法律法规当中,导致法律体系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现行法律法规之间调整对象交叉,法律监督不到位,执法权不清晰,执法效率低下,达不到从根本上遏制耕地质量下降的目的。因此,应尽快制定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法律。
  二是尽快启动肥料立法工作。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达到60%—70%,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0%,关乎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但我国肥料法制建设显得严重滞后,使肥料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为推动肥料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尽快启动肥料管理立法工作。
  三是加强农技推广法的执法检查监督力度,促进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我国《农技推广法》自2012年修订实施后,对构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推广体系,完善农技推广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依然存在着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相互脱节,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机制不健全,供给量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合理,推广经费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不理想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加强农技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力度,突破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中的瓶颈制约。
                                         

                                          耕地流转不可忽视质量保护
  在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万连步表示,土地流转后急需确保耕地不被承包者过度使用、甚至污染,建议政府将耕地质量量化指标写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万连步在农村调研中发现,农民对于土地流转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顾虑:如果流转出去的耕地被别人恶意糟蹋经营几年后,还回来的耕地质量下降了,或被污染了,这样的事发生后怎么办?因此,多数农民都希望将耕地质量的量化指标纳入证书中,并希望在流转合同中明确:不能种植树木、不能用污染的水进行灌溉等,以保持较好的耕地地力。
  据统计,目前我国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8%,耕种面积超50亩以上的大农户数量达287万个。如何约束这些新型农民耕种行为、保护耕地,不仅是对农民权益的维护,也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万连步认为,政府应该细化土地质量指标,并写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样只要流转期满土地各项指标一致,不用担心脆弱的耕地被过度开发、污染。如果流转经营者在流转期满归还土地时,没有达到证中的指标,就需要赔付土地承包方的损失。(张勇)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刘晓丽、李文明、张勇  时间:2015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