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7

中国质量报: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浏览次数:7106次
A- A+

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形成

  “我国化肥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位面积施用量在世界上都是首位的,但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都浪费流失掉了。如果我们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50%左右,既可以节约成本,还不污染环境,同时还提高粮食产量。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施肥方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这是肥料科技的进步。”袁隆平在谈及缓控释肥的重要性时如是说。5月15日,全国唯一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落户山东金正大集团。这个由“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自题词的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化肥行业跨入发展新时代,缓控释肥产业的研发、推广应用迈上快车道。

  据介绍,该中心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今后,我们将按照要求高标准完成工程中心基本设施建设,按时足额拨付研发资金,提供全方位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后勤保障支持,努力完善运行机制,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打造精干高效的研发团队,积极融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活动,确保用3年的时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建成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技术辐射,形成年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承担起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责任。”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说。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宏坤告诉记者,中心的意义在于,将根据国内外缓控释肥领域的发展趋势、国家新型肥料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结合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强缓控释肥的研究,开发成本更低、控释效果更好的系列产品及其他新型肥料,组织联合攻关,重点解决行业关键性、前沿性的技术难题,集成完整的缓控释肥研究、生产、测试、应用和评价工程技术体系,带动行业在技术集成基础上进行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创新,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促进企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全国化肥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据了解,中心将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独立发展。同时还将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优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肥料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成为全国缓控释肥工程化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开发和示范转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和合作交流中心,实现技术、效益、人才三方面良性循环,并力争在5年内建设成为缓控释肥领域提供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开放服务和技术辐射的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消费了世界35%的化肥,但传统化肥利用率却较低。1996~2008年,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了36.9%,但粮食总产量只增长了4.7%,产投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约为15~20%,钾肥约为35%~40%。未被利用的肥料流失后,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引发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每年我国有123.5万吨氮流入江河湖泊,49.4万吨进入地下水,299万吨进入大气。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和实验数据表明,我国氮肥生产约占全国能源消耗的5%,每年氮肥在生产及施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如能革新化肥产业,到2020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4亿吨,约占全国能源领域减排目标的12%。缓控释肥作为一种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新型肥料,可将肥料利用率提高10%~30%。以2009年我国氮肥消费量2800万吨(折纯)为例,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20%计算,施用缓控释肥可减少氮肥用量约560万吨,相当于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65亿千瓦时电。同时可减少氧化亚氮排放约6万吨(折合二氧化碳排放约0.2亿吨)。

  因此,成立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构建节约型社会、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给我国农业带来划时代的变革。

  2009年10月,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批复,同意依托金正大集团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列入2009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批组建项目计划。

  作为我国缓控释肥生产的龙头企业和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金正大集团长期致力于缓控释肥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同时配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在全国20多个省示范推广缓控释肥,面积达140多万公顷。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徐建华  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