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3

中国化工报:从民族的到国际的

浏览次数:5709次
A- A+

  与共和国成长系列报道之二十二                          

                             从民族的到国际的
                           ——记山东金正大集团发展之路
    从低矮的办公室到现代化的总部办公楼;从简陋的生产车间到自动化程度高的工业园区,无不见证着她的快速发展。
  坐落在山东临沂的金正大集团(以下简称金正大),在一无原料掌控资源,二无生产设备优势,三还存在着物流上的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锐意改革,精诚思变,以每年都几乎60%的增长速度,成就了企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1998年,集团董事长万连步看到当地化肥企业生意红火,决意到这个行业里找找机会,创立金大地复合肥有限公司(即金正大的前身),从事复合肥生产。
  跟随万连步打天下的金正大菏泽公司副总经理李华波回忆:“起初,因为大家都没多少钱,通过贷款和拆借,共筹集了约100万元,在一个废弃的砖瓦厂房里开始创业。后来上马了一条10万吨的生产线。”从立项到开工、建成,共用了100天时间。第二年,金正大在全国的销售量达14万吨,在临沂站稳脚跟了。
  2002年7月,占地20万平方米,投资2亿元的金正大工业园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标志着金大地公司开始在化肥行业策马扬鞭,开始规模化生产,更为后期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2003年10月,临沂金大地复合肥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金正大公司。金正大以区域型企业向全国迈进,一年以后,北京金正大控释肥研究院、济南农化服务中心等机构纷纷成立,金正大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期。
    几年来,金正大研发生产了适用于不同作物的高浓度系列通用肥、大田作物专用肥、经济作物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等六大系列上百个品种。
  2007年9月,金正大在山东菏泽经济开发区举行了隆重的百万吨复合/缓控释肥项目奠基仪式。菏泽公司的成立,实现了金正大向全国扩张的第一步。
  而让金正大人最为自豪的,是他们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基地,引领了当今中国肥料行业的“技术革命”,并夺取了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技术创新:实现缓控释肥国产化

  早在国内复合肥产品市场还是国外品牌一统天下时,以集团董事长万连步为首的领导班子就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复合肥制造业与世界的差距。万连步曾经说:“做产品最怕一哄而上,彼此恶性竞争。金正大没有随大流搞一般的产品,而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致力于科技创新,研发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让别人无法替代,也就占领了市场制高点,避免了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金正大成立之初,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就确定了公司发展方向:做最有前途的化肥产品。在美国的一次肥料研讨会上,他得知缓控释肥既环保又能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只需在作物种植时施一次肥,是未来肥料发展方向。缓控释肥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着手研制并推出缓控释肥。目前从日本、美国等进口的缓控释肥价格在1~2万元/吨,而国内复合肥价格高的时候一吨也只有4000~5000元。万连步认准缓控释肥是肥料的发展方向,他先后到法国、德国、荷兰等化肥公司考察,但国外的技术封锁逼迫他把目光转到了国内。
    回国后,万连步便多方寻找缓控释肥研发专家。2003年,万连步获悉山东农业大学张民已经研制出缓控释肥产品,并且进入中试阶段。便找上张民教授,他把从国外买来的产品与张民教授的实验室产品在同一环境施用、检测、又在国内从南方到北方选择了万亩试验点进行全方位试验。试验数据表明,张民的产品完全达到国际同等水平,有些技术指标甚至高于和好于外国产品。
  2004年11月,金正大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这一刻起,金正大集团拥有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缓控释技术。目前,金正大集团已开发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硫和硫加树脂等四套不同包膜材料和工艺的100多种包膜缓控释肥。按释放时间可分为: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不等。
  2006年3月4日,金正大一期缓控释肥工程正式投产,二期工程项目同时破土动工。二期工程全部完工时,金正大不仅拥有独创的技术、工艺,产品技术水平与国外同步,而且产量跃居亚洲第一。同时,金正大缓控释肥项目的投产,填补了我国在缓控释肥批量生产中的空白,其工业化生产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实现国产化。
  突破高成本瓶颈,是金正大发展缓控释肥的创新点之一。由于技术复杂和成本瓶颈制约等因素,其价格高于普通肥料3至8倍,被称为肥料的“贵族肥料”在全欧洲、美国、日本也主要用于园艺、苗圃、高尔夫球场等非农领域。在中国,大田作物的市场似乎更有吸引力,如何让“贵族肥料”变成平民肥料,作用于大田作物,是这种肥能否在国内广泛推广的关节点。关键是如何降低价格。
  金正大的做法是,将一部分缓控释肥掺混一部分传统复合肥,做成控释掺混(BB)肥;同时,在技术和工艺上不断革新,力求降低成本,在价格上使农民更容易接受。
  集团技术中心李广涛:“我们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进行缓控释肥机理研究,保证技术的先进性,研制与开发的肥料产品必须具备自控功能才能使养分释放与作物需求相一致,提高肥料利用率,使肥料产品成为高技术载体;二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尽可能降低生产   成本,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需求的实际。在研究中,围绕缓控释肥制作与应用的关键技术,筛选出控释性能好,成本低的包膜材料及其组合配方。同时,创新了流化床高速喷涂包膜、闭路循环加压-冷凝-负压高效溶剂回收技术及硫和硫加树脂包膜新工艺,包膜速度快、涂膜均匀,溶剂回收率达99%以上,且造价低、能耗少。”
    金正大在产品研发和科技进步上不断迈上新台阶,创建了不同包膜材料和工艺技术的控释肥中试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线,集成了“小试-中试-产业化技术平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研究的创新成果,制订了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定型了12个包膜控释肥系列上百个品种。包膜控释肥的核心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配套技术与核心技术组装集成已经成熟和完善,达到了实现包膜控释肥工业化生产的目标,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金正大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控释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项目,以及国家星火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等20余项国家、省级课题,其中“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荣获200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公告),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同时,获得各类专利59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已申请受理的专利154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0项。

  战略合作: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一个非技术型的创业团队,如何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金正大选择了“借脑”,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除了自己的研发中心,金正大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等12个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紧密的战略与科研合作关系。同时,还联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等6所大学和美国农业部3个实验站开展合作,开展缓控释肥的研发、推广、交流与应用。
  2006年9月26日,集团董事长万连步一行与美国农业部部长、副部长和美国农业部国际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进行长达三个小时的会谈。美国农业部部长对金正大缓控释肥在美国的试验成果表示满意,认为金正大缓控释肥在美国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并将金正大缓控释肥纳入美国农业部的试验推广计划。
  2007年,金正大获得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全资子公司--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和CRF化肥投资有限公司2000万美金的注资,联袂打造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这同时也标志着金正大资本运营国际化的开始。
  据DEG权威人士介绍,之所以会对金正大进行投资,因为金正大具有良好的成长和盈利能力。金正大研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生产技术,代表了今后一个时期的肥料产业发展方向,合作前景广阔。并且缓控释肥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盈利空间。
    集团战略和投资中心总监陈宏坤:“选择与境外公司合作,主要是看中了外企市场信誉好,管理规范,与他们合作可以提升金正大的企业形象。进行国际融资之前,金正大每年的利润只有7000万元,要想扩大规模,实在力不从心。融资之后,金正大菏泽基地得以顺利建成,企业的利润也连年保持增长。”
    现在,金正大人自豪告诉记者,他们的缓控释肥产品质量无论按欧美标准还是日本标准,其工艺和膜材料甚至突破了国际水平。目前,产品已经陆续出口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这些产品不仅品质不低于国外最好的产品,而且价格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因此深受用户欢迎。
    金正大与袁隆平院士的合作可谓是一段佳话。
2008年5月23日,金正大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湖南长沙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超级水稻示范推广过程中配套使用杂交水稻新型专用控释肥,以实现超级杂交水稻与最先进的缓控释肥料的完美结合,并通过良种良肥的配套,助推“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早日实现,为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自2008年6月起,袁隆平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联合长江大学、湖南省水稻所等单位,在浏阳、赫山、临澧、汉寿、醴陵、隆回和江汉平原等地,广泛开展了金正大缓控释肥的系统试验、示范研究,通过专家、企业与基地三方的协同攻关,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奠定了金正大缓控释肥在杂交水稻生产上应用的技术基础。
  从试验效果看,超级稻与缓控释肥初步实现了“良种+良肥”的完美结合,这表现在:一是掺混缓控释肥在中稻上增产效果明显,在等氮量条件下,增产幅度在12~15%左右,在减少30%氮用量条件下仍能保持稳产或取得10%左右的增产效果。二是缓控释肥在减少氮素损失、减轻环境污染方面成效显著。如在等氮量条件下,掺混缓控释肥与普通尿素相比,对减少氮素因田间漫流、渗漏或水层挥发等损失起到明显作用;三是金正大水稻专用缓控释肥对三要素中的氮、钾进行科学合理的控释,可解决直播前期控水、晒田、促立苗的养分流失,还能做到前肥后用,满足后期养分供应达到高产,同时也能明显地减轻因直播养分流失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认为,金正大缓控释肥在超级杂交水稻上的成功应用,一方面为企业进一步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改进产品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将缓控释肥全面推广应用到水稻等作物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定行标国标:占领行业制高点

  2009年9月1日,由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和金正大集团共同起草的我国首部《缓释肥料》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这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而且这也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将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对于金正大集团而言,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说明了其走在了行业前列,展现了企业良好的形象。
    由于缓控释肥料技术的复杂性,目前世界各国并无一个国家制定出国家标准。在我国缓控释肥料研究总体力量相对薄弱,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缺失的情况下,制定国家标准可谓任重而道远,金正大作为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如果没有标准化作业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就无法降低产品成本,产品就没有竞争力。而企业要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就必须熟悉整个市场的规则。金正大集团参与制定的缓控释肥国家标准,不仅是为企业自身,也是为缓控释肥料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此之前,与我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快速发展极不适应的,是没有缓控释肥料的基础标准和通用技术条件,甚至连各类产品的名词术语、定义都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生产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有效协调,整个行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很少,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进展非常缓慢,标准滞后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缓控释肥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就正式下发通知,指定山东金正大集团参与我国《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金正大集团也是唯一一家参与该标准制定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由此而树立了其在缓控释肥行业的龙头企业地位。2007年10月,金正大参与制定的控释肥行业标准开始实施,为国标的起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此背景下,我国刚出台的《缓释肥料》国家标准着眼于高起点,其目的就是考虑到我国缓释肥料行业刚开始发展,严格标准可以防止鱼目混珠,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缓释肥料国家标准是以市场为导向,在科学性、前沿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全面细化的,并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以保障与国际接轨,提高在市场及贸易中的适用性。
    俗话说 “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为尽快开拓国际市场,金正大常年奔波于欧美及亚洲等一些国家,除了考察各国缓控释肥产品政策、市场、技术等情况外,主要是各国缓控释肥标准情况。标准起草小组先后考察了日本、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缓控释肥的发展及市场开发情况,国家标准借鉴了国际先进缓控释肥科学评价体系,并结合了我国缓释肥料的发展实际,从而保障了标准的“科学性、前沿性、可行性”及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适用性。国家标准的成功制定,再一次明确了金正大在国内缓控释肥料行业的领先优势,展现了金正大集团雄厚的技术实力。
    集团董事长万连步:“为推动国家标准的顺利出台,金正大以开放、合作的方式,广结同盟,利用研讨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政府研究机构、专家、生产企业、经销商、农民等各届人士提出的诸多建设性意见,并对标准逐条逐段严格审查。为验证产品核心技术的稳定性,金正大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室内肥料释放试验、盆栽与田间试验,用不同作物验证肥料效果,再利用试验提供的信息,反馈指导改进工艺,摸索出了最优的包膜工艺条件,这也是国家标准中最核心技术标准。重点研发用于大田作物的缓释肥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目标,是产品发展方向。为使缓释肥料的养分控制性能达到既定标准,金正大全力将试验普及推广到我国大田作物,为缓释肥料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翔实的科学数据,保障了国家标准的实用性、适用性。”
     艰苦创业11年,如今的金正大,在科技强有力的支撑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当初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发展成为一家集复合(混)肥、缓控释肥及其它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基地。金正大能够从一个民营的化肥小厂,成长为国际化的企业集团,靠的就是创新、超越、突破精神。正因为如此,她才有可能成长为行业的领军者。
    “紧随时代潮流,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用新颖的管理模式促进自己。”金正大的实践或许值得更多的企业借鉴。

       来源:2009年9月30日 中国化工报-“辉煌60年”专题报道 作者: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