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7

经济日报:新型肥料促行业转型

浏览次数:1410次
A- A+

化肥产能过剩待解

本报记者 黄俊毅

2013年,国内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加剧,产品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度过市场难关,化肥企业和化肥行业在艰难探索、寻找出路。

产能过剩严重

国内化肥需求量在持续增长数十年后,很难再有明显增长。化肥价格已呈单边下跌的走势

“去年3月份以来,化肥行业下行压力逐月加大,主要化肥品种价格持续下滑,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去年1月至11月,山东共生产合成氨756.5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产16.47万吨,增长2.23%,为多年来最低增速。”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会长杨春升说。他认为,根子在于国内化肥产能过剩严重。

据介绍,2013年,我国合成氨总产能达7408万吨,尿素总产能达7948万吨,磷肥总产能达2360万吨,均产能过剩。今年,尿素产能将进一步增加,预计超过8500万吨。“2013年,19个新建的尿素项目投产。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尿素产能将突破9000万吨,产能过剩将达到2000万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说。

“国内化肥需求量在持续增长数十年后,很难再有明显增长。现在化肥价格已不是震荡运行,而是单边下跌的走势。”杨春升说。以尿素为例,1月19日,每吨主流出厂报价,山东为1620元,河北为1600元,河南为1630元。而目前尿素生产企业每吨生产成本约1600元。

产能过剩另一表现是化肥出口增量难增值。去年1月至11月,我国化肥出口1721万吨,同比增长13.8%,但出口金额同比下降9.7%,平均单价同比下跌21%。“前几年,已经产能严重过剩的氮肥和磷肥行业,之所以没有感到‘切肤之痛’,是由于出口缓解了国内销售压力。新建化肥产能陆续释放,国内需求难再增长,出口形势日益严峻,化肥市场持续十多年的慢牛走势已经结束,行业全面进入调整期。”杨春升说。

降税难解困局

在国际化肥总量过剩情况下,我国化肥行业若寄希望于通过出口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困局,恐不现实

前不久,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出口关税暂定税率:磷肥执行15%税率并每吨加收50元;复合肥新税率为30%;尿素淡季(7、8、9、10月),每吨征收40元,旺季(1、2、3、4、5、6、11、12月)执行15%税率并每吨加收40元。在2013年,尿素出口旺季综合税率高达77%,磷肥为80%,复合肥为80%。关税下调力度确实很大。关税大幅下调后,国内化肥产能过剩困局能否得到有效破解?回答是:不容易。

其一,国际三大肥料均存在产能过剩。国际肥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化肥年产量约2.36亿吨,而消耗量才2.32亿吨。在国际化肥总量过剩情况下,我国化肥行业若寄希望于通过出口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困局,恐不现实。

其二,国内富余产量过大。国际肥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3年间,全球大约有140个化肥项目投产,其中有50%在中国。去年国内尿素产能富余约1200万至1400万吨,磷肥富余约400万吨,这么大的量,消化不易。

其三,出口难有成本优势。我国化肥主要出口印度、巴基斯坦、独联体等地区。印度由于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今年将减少尿素进口。中东、独联体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生产化肥成本低廉。我国化肥生产成本较高,以尿素为例,每吨生产成本在1503元至1830元之间,比中东、中亚、俄罗斯要高150元左右。

“能否依靠国际市场化解国内过剩产能,关键取决于国际市场需求及我们的成本竞争力。”杨春升说。

转型方可治根

化肥生产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企业乃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破解产能过剩难题可通过三种渠道:一是严控新建产能,利用行政和市场双重手段淘汰落后,提高准入门槛;二是通过创新拓展下游产品链,消化剩余产能;三是完善出口政策,做好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衔接和平衡,缓解国内供求压力。

面对化肥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显得尤为重要。“5年来,山东省累计淘汰合成氨产能191万吨、尿素产能169万吨、碳铵产能228万吨。经过几年调整重组,全省氮肥企业设备水平显著改善,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杨春升说。

化解化肥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应发挥更大作用,化肥生产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企业乃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发新型化肥,是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新型肥料包括复合型微生物接种剂、复合微生物肥料植物促生菌剂;秸秆、垃圾腐熟剂;特殊功能微生物制剂等。新型肥料市场前景好,受到农民的欢迎,而且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发展新型肥料,正在成为一些化肥企业的选择。

在全行业挣扎在亏损边缘时,国内生产新型肥料的龙头企业山东金正大公司,利润同比大幅增长。新型肥料的发展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三农时评

新型肥料促行业转型

乔金亮

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积极发展新型肥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新型肥料市场持续扩大,特别是旱作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导致对长效肥、水溶肥需求激增

新型肥料之所以新,还在于服务新。当前肥料企业农化服务水平低,行业发展模式尚需完善

按照我国传统用肥习惯,每年3月至5月的春耕、7月夏播和10月秋播期,国内化肥市场都会呈现量价齐升的旺季特征。但2008年以后,市场却连续出现了旺季不旺的反常走势。根本原因是整个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积极发展新型肥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化肥行业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新型肥料企业已超2000家,占全部肥料生产企业总数的25%左右。尤其最近2年,从农药跨界进入化肥行业的企业很多,尽管跨界动机各不同,但他们大多瞄准了新型肥料这片“蓝海”。因为新型肥料既能促进粮食增产稳产,减少人工投入,也能保护环境,市场前景广阔。

从政策环境来看,随着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发展对环境友好的新型肥料是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新型肥料列为农业领域优先发展方向。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支持高效肥使用。

从市场供需来看,新型肥料的小肥种从建设到投产仅需上亿元,相比传统肥料动辄几十亿的投入,具有成本优势。如今,农民更加重视肥料质量,对肥料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能增产,而且能保苗、防病、改土等。新型肥料自然成为不少农民心中的优质肥料。

近年来,新型肥料市场持续扩大,特别是旱作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导致对长效肥、水溶肥需求激增。但总体看,新型肥料施用比例仍较小,且应用主要集中在收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上,难以走进大田。尤其普通种植户,要在短时间内接受价位相对较高的新型肥料比较难。但我国有种粮大户68.2万户,经营全国7.3%的耕地,产出全国12.7%的粮食;全国粮食生产合作社有5.59万个,经营全国4.0%的耕地,产出全国8.2%的粮食。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普遍有采用新型肥料的动力和实力。

新型肥料之所以新,除了功能新,还在于服务新。当前肥料企业农化服务水平低,行业发展模式尚需完善。大部分化肥企业仍局限于生产领域,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和产能扩张,企业农化服务不适应现代农业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的需要,造成施肥不科学。今后要提升农化服务水平,推动开展测土配方,实现精准施肥,最终实现减少过量施肥、降低面源污染。

 

观点

从化肥行业发展来看,产能过剩只是传统品种过剩,新型肥料市场仍未饱和,科技含量高的肥料、专用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还处于短缺状态。氮、磷、钾等传统大化肥会成为新型肥料的原料产品,提高肥料附加值和利用率则成为化肥行业发展的方向。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 杨建平

新型肥料起步晚,发展快,多路并进,全面发展。缓控释肥料异军突起,生物肥料普遍被人接受,有机肥在争议中发展,多功能肥料正在被人们接受。新型肥料具有高效性、专用化、简便化、安全环保等特点。专用化就是对作物或施肥方式专用化,针对大田作物还是蔬菜或果树等,进行专用化区别。施肥方法与次数已成为限制农业生产因素之一,肥料使用越简便越受农民欢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型肥料将是未来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 白由路

发展新型肥料要分析“三农”变化的新特点,把握发展趋势,转变研发、营销和向农民推广的手段和方式。新型肥料应向产品绿色化、功能复合化、技术轻简化、推广人本化和服务专业化发展。重点要向增产增收技术和农技综合服务方面转变,引导更多人使用新型肥料。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陈生斗

来源:经济日报第8版 日期:2014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