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周报长篇系列报道《创新,金正大崛起的力量》
创新机制:让智慧迸发力量
陈宏坤 高海波 徐淑江
在企业发展从靠土地、资源等“要素驱动”转向靠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的“创新驱动”时,金正大借助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果:金正大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等3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获得了授权专利154项:共参与起草了4项行业标准、3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际标准;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同时,在复合肥、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及磷化工领域储备了一批领先的技术和新产品。
短短几年时间,金正大是如何实现这么多科研成果转化和获得这么多专利技术的呢?
喜人的数字背后,是金正大科学完善的创新机制。金正大从超前的战略规划、高效的组织方式、开放的科研环境、共享的知识平台、全员的创新氛围、长效的动力保障六个方面,着力构建了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始终做到技术领先生产、科技引领发展。
以人为本,为技术创新积聚一支团结、高效的研发队伍。创新人才被看作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对创新人才的渴望,折射出金正大发展成为肥业科技先导者的期盼。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金正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凝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通过提供国家级研发平台岗位、设立引才专项基金等新引进创新人才183名;对于核心研发人员,实施成果转化利润提成及中长期股权激励政策,有效地稳定了创新队伍。
目前,公司拥有各类研究开发人员412人,高级职称人员62人,中级职称人员102人,专业涉及土壤肥料、植物营养、化工、材料学、经济、环保等近十个专业,技术研发力量非常雄厚。同时,通过实施柔性人才政策,公司外聘19名尖端的科研专家作为公司的特聘顾问或科技专家,国内外220名专家承担了金正大的科研任务。公司基本建成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专业技术面广、技术能力强、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
持续高投入,为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金正大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自筹资金,大力增加研发投入,建立了稳定的科技投入保障体系。每年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投入到技术创新之中,并通过争取国家、地方资金项目,获得国家经费支持,积极争取政府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拓宽科技经费资金渠道。企业研发投入费用在行业中始终保持较高投入水平,并提前将科技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和统筹,所提费用全部用于科技研发,做到专款专用。
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增强了企业技术研发和储备能力,并推动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了产业并产生了效益。同时,提取一定比例的转化收益作为科技再投入,形成了“投入-创新-市场-效益-投入”的良性循环,保证公司在行业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发研究和科技平台方面的领先地位。
打造创新文化,为技术创新营造浓厚的氛围。在“诚信、创新、责任、共赢”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实施技术创新月、自由创新团队等活动,实行研发项目“成功有奖,失败免责”,形成了“鼓励创新、全员参与、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科学规范管理,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创新管理机制。金正大制定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核心研发人员享受公司长期激励政策,并推出了重点激励、重点培训、重点发展的“三重点”模式,从而汇聚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研发人才。同时,强化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了包括由咨询、决策、执行组成的三层决策运行机制;“统一资金分配、统一评估立项、统一考核验收”的“三统一”资源配置机制;导入IPD管理体系,以及研发项目360度考核评估机制等。
当今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金正大通过打造智力资源的吸纳、留驻和激励机制,让企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第16版 作者:陈宏坤 高海波 徐淑江 日期:2013年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