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3

《中国农资》周报:发展新型肥料 政府应辅以政策支持

浏览次数:2450次
A- A+

  本期嘉宾:菏泽金正大公司总经理   李华波

  嘉宾观点:新型肥料质量好但价格偏高,农民普遍接受新产品一般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需要有责任感的大企业加大力度投入宣传,广泛建立示范田组织观摩会,这样各级经销商才有销售的信心和动力,同时政府应该辅以政策支持。

  《中国农资》记者: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发展新型肥料。您对新型肥料市场怎么看?

  李华波:推广新型肥料是化肥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促进经济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新型肥料比如几年前进入市场的缓控释肥就在玉米上表现突出。推广至今,像山东、安徽、东北等地区大部分的农民种植玉米时都习惯使用缓控释肥,以获得玉米高产,可以说农民已经离不开它。这种节能、环保、高利用率的缓控释肥将继续引领新型肥料市场。此外,金正大在山东、贵州等地将投资建设水溶肥、硝基肥生产基地,加大对新型肥料的生产投入,仅硝基肥就获得十几项国家专利。目前而言,国内有几亿亩耕地适合使用硝基肥,市场容量比较大,但是目前硝基肥仅占国内化肥产能的5%。市场推广需要一个过程,能够看到硝基肥在北方低温干旱地区的大田作物上效果显著,预计在全国硝基肥将有3000万吨的市场容量。去年,金正大加大的硝基肥投入力度,去年60万吨新型硝基肥项目已建投产,今年硝基肥产能也将逐步放大。水溶性肥料适合滴灌冲施,节水节肥,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农资》记者:在发展、推广新型肥料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

  李华波:发展新型肥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新型肥料质量好但价格偏高,农民普遍接受新产品一般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需要有责任感的大企业加大力度投入宣传,广泛建立示范田组织观摩会,这样各级经销商才有销售的信心和动力,同时政府应该辅以政策支持。

  《中国农资》记者:您认为企业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

  李华波:目前化肥企业在宏观上已经进入整合期。随着新型肥料的发展,大型企业拥有品牌优势、成本、服务优势,一些中小型企业将被吞并或淘汰。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种田大户作为一个群体,逐渐挑起农业生产的大梁。而且,种田大户的文化水平、资金实力都比普通农户高一些,对品牌的认知度也更高,对产品的效能要求更高,因此他们有意识也有能力购买高质高效的化肥。比如很多地方一批小型化肥厂正面临倒闭命运,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品牌不立足、市场不接受,也不具备收购价值,这些小型化肥厂只能选择转产或停产。另外,其他行业的部分大型企业正在进军农资市场,他们的注资会为市场带来活力。

  《中国农资》记者:您了解像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有哪些先进的设备或技术吗?对我们有没有借鉴之处?

  李华波:金正大多年来派出许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国外实地考察和学习,研究国外先进的农资技术和服务理念。据我了解,美国尿素市场正在走向疲软,取而代之的是液氨。在美国只有寥寥几家大型的液氨厂家在负责生产,因此不存在大小厂家无序竞争的情况。此外,美国以大农场运作模式为主,美国铺设有大面积运输管道和配肥站,并由配肥站负责当地农场的肥料供应,到目前已经发展到规模化、网络化、系统化的程度。以色列节水农业是国内目前主要借鉴模式,他们提出浇灌新概念就是给农作物浇水,而不是给土壤浇水。对我国而言,加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加速土地流转,未来会有大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配肥站数量将增加,这是趋势。同时,水肥一体化将成为农业产业化重点。

  这几年我们也在试点建设一些配肥站,依据大品牌的影响力,为种植大户提供系统的服务。同时,借鉴国外水肥一体化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开展强强合作,推进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总之,金正大坚持专心做好肥的发展理念,开发新型肥料,并积极向上下游延伸,向上参与资源整合,建立原料保障体系,降低原料对外依存度和生产运营成本,向下实施服务营销战略,通过建立农化服务中心或与经销商紧密结合,提高对终端市场的掌控能力,形成纵深一体化的产业链。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第09版 作者:陈 熙 日期:201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