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7

中国农资: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提升国际竞争力

浏览次数:3336次
A- A+

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召开2012年度工程技术委员会会议

  3年前,我国缓控释肥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落户山东金正大公司,标志着我国化肥行业跨入发展新时代,在缓控释肥产业的研发、工程化及推广应用上步入快车道。近日,“中心”召开2012年度工程技术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了关于“中心”3年来的建设成果和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荣,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刘刚以及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中心”副主任张民对“中心”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

  据介绍“中心”筹建的三年间,严格按照科技部下达的计划任务执行,得到依托单位金正大公司人、财、物等各方面全力支持,在缓控释肥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工程化工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人员培训及开放服务、内部管理与自我发展、带动行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尤其在植物油脂和水性聚合物等新型控释材料研发、60万吨/年作物专用控释肥工业化工艺设备开发、农机农艺结合的高效肥料施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实现重大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中心”副主任张民介绍说,3年来,“中心”通过强化软硬件建设,使得“中心”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中心”综合科研楼与现代化温室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达成2万平方米。大型进口仪器设备购置及应用,明显提升了研发技术水平。同时“中心”打造的缓控释肥关键共性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的多学科、多专业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对科研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正是源于对软硬件的不断升级完善,使“中心”在缓控释肥产业的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快速发展。目前,“中心”以集成创新为重要手段,加快推进缓控释肥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并积极承担国家及行业重大科研项目。其中以“中心”为核心申报的“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得到初评专家一致认可,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初评并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公告。“中心”腐植酸包膜缓控释肥研究与开发、玉米专用控释肥研制及应用研究、脲醛缓释复合肥料的研究与开发等11项成果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

  不断深化技术应用,提升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心”自筹建以来,通过研发作物专用缓控释肥、脲醛缓释复合肥料、腐植酸包膜肥料等新型肥料,引领了行业技术进步,带动了产业技术升级。目前,“中心”共进行产品试验示范面积8500多亩,推广6000余万亩,为治理因化肥施用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于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走环境友好型农业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为农服务,促农增收等方面,“中心”也积极开展工作,力争为农民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一站式”服务,把服务“三农”落实到田间地头。鉴于我国农村存在劳动力短缺、农民施肥习惯不良等多种问题,“中心”一方面对缓控释肥料使用方法、技术进行创新,大力推广“种肥同播”技术,使得作物产量明显提高,同时节约人工成本,经济效益逐渐显现。2011年“中心”依托金正大公司投入1万台种肥同播机,成立了500个农化服务队、500台农化服务车,开展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服务、2012年又购置15000台种肥同播机,培训30000人次的机播手,配备700余辆农化服务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中心”大力普及缓控释肥的科学知识,通过开展缓控释肥普及大讲堂、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万里行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培训农技服务人员、推广人员、农民32万余人次,提高了农民科学施肥和种田水平。

  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中心”主任万连步表示,3年来,“中心”始终坚持开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已与国内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技术研发合作、共建研发机构、科研基金、专家顾问、人才培养、市场推广服务和战略联盟等不同形式建立了紧密的战略或科研合作关系,致力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共性研究。

  “中心”还先后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27个省农科院、土肥站联合在39种作物上进行缓控释肥应用试验研究。在缓控释肥农学效应评价、高效施肥技术、作物专用肥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

  本次会议的召开,深入探讨了产业发展过程的共性和关键问题,明确了今后3年将以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工程化技术开发、产品检测评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其他新型肥料以及磷资源综合利用等7个方面为工作重点,为“中心”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专家建言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荣教授:

  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中心”建设速度之快,整体设施完善程度之高,是我前期没有想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心”将产品研发、生产和推广全面一体化,同时依托金正大公司充分发挥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可见在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品中,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副处长杨帆:

  龙头企业示范推广功不可没

  2008年至今,我们连续4年在春季召开试验示范推广的工作会,目前缓控释肥的试验示范已推广到24省,成效显著,农民认可。特别是近两年,大家对这项工作的热情愈发高涨,并且可以积极认真的完成。这是因为他们在缓控释肥的试验示范过程中,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效果,而推动这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龙头企业——金正大公司功不可没,他们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对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和农业作了突出贡献与支持。

  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高东升教授:

  研发中心要更加注重先进性

  “中心”在技术研发、工程化成果和产品推广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心”验收时,要更加注重指标的先进性,体现在与国内相比、国际同行相比的先进化程度上。以后中心要从管理运行体制、人员组成、人才培养、技术扩散、工程中心间的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重点提升与改进,争取实现评审优秀目标。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刘刚:

  应扩大我国缓控释肥国际影响力

  “中心”的建设速度同时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的发展速度,这不仅体现出了金正大公司的实力,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我想未来金正大在拓宽国内市场的同时,应逐渐扩展国外市场,增加国际影响力,积极展开国际交流和合作,通过举办和参与国际型会议,制定缓控释肥国际标准,扩大我国缓控释肥在国际上的影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徐秋明:

  积极创新“产学研推”模式

  金正大公司最优秀的一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企业搞科研需要国家投资作支撑的模式,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在支持“中心”工作上充分进行自主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过去的企业潜意识就认为科研是一个半公益式的,资金就需要国家进行投入,而现在金正大公司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科学研究,并将其与生产相结合,自主进行研发推广,这是企业创新概念上的转型。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处长刘兆辉:

  创新、研发、推广社会效益显著

  这3年来,“中心”工作可以用强、广、大概括,首先是创新性强,突破了许多核心技术,在缓控释肥领域和设备升级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工作;第二是研发范围广,以缓控释肥为核心,辐射生物肥、有机肥和功能性肥料,研发工作在多领域里同时推进;第三是推广的面积大、产生的效益大,对于“中心”而言,不仅带动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使得行业进入发展快行道,产生非常大的社会效益。

  来源:《中国农资》作者:张艳潇 时间:2012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