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2

中国化工报:提高耕地质量需怎样“减肥”

浏览次数:1270次
A- A+

在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再次强调,要在全国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农药、化肥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农业部今年初原则通过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来自化肥界的两会代表委员认为,化肥企业要顺应国家要求,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他们同时呼吁国家关注耕地土壤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高成本、低效益和高污染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相对粗放的施肥方式造成了化肥利用率低。要在肥料减施的同时保障粮食生产,必须解决科学施肥、合理施肥的问题。政府必须发挥更大作用,做好农民的科普教育工作。要推广有助肥料利用率提升的产品,比如缓控释肥和水溶性肥料。化肥企业应利用前沿技术,生产出能提高化肥利用率、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好产品。
  万连步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探索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的体制机制,鼓励农企对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建立专业化社会化农化服务体系,提升农化服务水平,促进科学施肥技术的应用;扩大对缓控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应用的补贴范畴,促进新型肥料的推广;大力推广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集成配套科学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万连步还指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加强农业立法,应尽快启动肥料立法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马忠明表示,在减量化施肥的大方向下,具有高效、环保特性的生物肥料、缓控释肥料、功能性肥料及作物专用肥料将成为今后肥料发展的主流方向。
  同时,化肥界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在低质量的耕地上发展农业生产,永远回避不了高成本、低效益和高污染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建议,尽快出台和落实对土壤质量保护的支持政策,对高科技新型肥料生产企业和用户给予补贴和项目支持。把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纳入常态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万连步也表示,通过推动化肥减施技术与新型肥料、土壤修复产品的应用,建立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综合技术模式,可促进我国耕地质量有效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化肥利用率目前仅25%~45%。其中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只有3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左右的水平;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24%左右,比发达国家低十多个百分点。

土壤污染防治法提上议程

政协委员:土壤修复要细致布局

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透露出来的这一信息,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他们表示,土壤污染防重于治,农田土壤修复要合理规划、细致布局。 
  中国化工报记者在全国两会采访了解到,近几年,在社会关注和国家重视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实质进展,尤其在农田土壤修复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但由于缺少合理规划和细致布局,缺乏集成的技术成果,因此很难推动全面的综合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黄巧云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源主要有三方面:矿产析出的重金属、污水灌溉以及农用化学品滥施。 
  相比于前两种污染源,农用化学品滥施更需要关注,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用化学品不可避免,而且数量不菲。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马忠明告诉记者,由于不合理施用氮肥,我国土壤中残留的硝态氮每年维持上升趋势,进而对水体和农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近几年,国家对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投入资金不断增加,不少技术成果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据了解,农田土壤修复可以采用植物、化学、物理等方法。黄巧云说,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污染程度,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例如重金属污染,虽然不太可能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分离出来,但可以通过化学或生物方法控制重金属向农作物扩散。此外,还可以通过农艺措施和种植措施进行土壤修复。目前,较为前沿的研究是将修复剂与肥料结合在一起,在施肥的过程中钝化土壤中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实现边修复边生产,从而形成一种切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原位修复。 
  他同时指出,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开展的多为零星、局部的研究,而我国土壤状况又极其复杂,应尽快建立各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编制详细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指南。 
  2014年4月,环保部会同国土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点位超标率高达19.4%。在这种背景下,土壤污染防重于治。

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晓宇 培培 王洋  时间:201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