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7

农资导报:冉冉升起的化肥界“华为”—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团走进金正大

浏览次数:1895次
A- A+

  华为以技术创新而蜚声中国乃至全球,被公认是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在化肥行业,金正大19年来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让其跨上了超速发展的道路,成为引领化肥行业发展当仁不让的火车头。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团在金正大走访期间不禁赞叹:金正大正在成为化肥界的“华为”。

  6月25日,迄今肥料行业最大规模的调研活动,走进素有中国复合肥行业风向标之称的金正大集团,来自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全国农技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国家化肥质检中心(上海)、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化工报社等部门和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农资导报》等近 30家中央、地方、行业主流媒体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这次调研举行之际,正值中国农业和肥料行业迈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时期,调研旨在全面为中国肥料行业把脉,寻找供给侧改革的典型标和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引领全行业步入大联合大发展的新阶段。

  肥业转型的主战场

  当天,调研团一行实地走访了金正大研发中心、金正大控释肥生产车间、金正大水蜜桃示范田,从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田间服务,金正大的创新精神为肥料供给改革树立了标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室主任朱彤认为,金正大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表现出强大的潜力,有望成为化肥行业“华为”。

  调研团了解到,金正大是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企业,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硝基肥和水溶肥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内最为齐全的新型肥料矩阵。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中高端供给,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金正大给出的重要启示之一。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石化处岳亚伟就此评价说,肥料行业的过剩更多属于结构性过剩,与农业的需求相比,高端绿色肥料不仅不过剩,反而需求越来越大。

  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同样强调研发新型肥料的必要性。他说,中央一直在强调绿色发展,对于肥料企业而言,能不能研发出一种肥料,既能保证粮食安全,又能改良土壤和保护环境,这是肥料行业未来的焦点。

  肥料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在走访之后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说,肥料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服务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肥料是一项特殊的商品,牵扯到研发、生产、使用等多个环节,既需要从产品上进行创新,同时还需要推动农化服务的创新,教会农民使用很关键。

  产业突围的标杆

  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调研团在悬挂在门口的10块标牌前驻足很久,这是金正大10大研发平台所在地,其中有7个属于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刘志仁赞赏地说,这在肥料行业几乎绝无仅有,金正大19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奇迹”。

  近两年,虽然肥料行业低迷、市场疲软,但金正大依然逆势增长。数据显示,2016年,金正大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87.3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14.96%,营业收入增长5.57%。2017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57.13亿元,同比增加23.12%;净利润4.15亿元,同比增加2.63%。

  创造“奇迹”的背后是持续的自我创新。目前,金正大拥有 400多位研发人员,位居行业之最,并且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国内外50余家院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打造了一条强大的产学研结合的产业链条。

  携手绘制肥业升级路线图

  始终站在供给侧改革潮头的金正大,近些年致力于联合协作,推动化肥全产业链的升级变革。

  调研当日,金正大集团与上海化工研究院签约,这是金正大近些年掀起行业大协作的又一个新动作。

  “与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合作,相信会成为业内强强联合、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标杆,将对肥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服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万连步表示。

  上海化工研究院院士李良君也表示,面对化肥行业发展的各种矛盾,合作的智慧与创新的勇气,缺一不可。“我们将和金正大共同探索化肥供给侧改革的出路,树立行业大联合大发展的典范。”

  事实上,这是金正大大联合、大发展的一个缩影。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介绍,从 2015年开始,金正大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致力于与上游及同行业广泛联合协作,输出技术、品牌和服务,破解行业困境,实现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公司已与 16家氮肥企业、两家磷肥企业、12家有机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此次调研是今年3月26日在京启动的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的重要一站。调研得到了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工信部原材料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3个部门的指导,由金正大集团、中国化工报社、全国农技中心、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研究院8家单位联合主办。此前,调研团已走进江苏、安徽、湖北等三地多家企业实地调研。

  政产学研最强专家团 把脉肥料供给侧改革

  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在肥料供给性改革方面,金正大是先行者,也是标杆。我们要学习金正大的精神、理念、模式、文化,包括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我们要研究分析金正大的速度,一个企业到明年才创立20年,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化肥行业界的顶尖企业。由于有了金正大精神,才创造出金正大的奇迹。任何一项事业,总得有一个引领的人。领军企业把路引好了,这个行业也就走得快,因此我们要研究推广金正大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金涌教授:近30年来,我们在肥料上走进了误区,大量施用氮磷钾不可持续,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资源也有限。目前,化肥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几,大部分都浪费了,污染土壤、水、空气,所以国家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一是尽量减少使用肥料,提高肥效;二是推进平衡施肥,不仅是氮磷钾,而且要 17种元素均衡使用;三是加大推广有机肥。总的来讲,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肥料供给侧改革。我们的改革对社会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绝对不要看成是一个技术上的小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问题。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 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就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修复耕地;其次是作为传统的化工行业,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的精神。结合今天在金正大的调研,我想对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几点建议。第一,坚持创新驱动。要积极发展新型高效肥料,创新农化服务,推动肥料行业新旧动能转化。金正大在这方面具有很好的创新基因,特别是其计划成立100家作物研究所、1000家农化服务中心,这将是非常好的平台。第二,推进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行业绿色安全发展,同时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开展先进的农化服务。金正大在智能制造和农化服务方面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和中亚,都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肥料需求很旺盛,

  开展国际化肥产能合作具有很现实的意义。金正大并购德国康朴公司,以及在以色列的合作等,都为行业“走出去”积累了经验,特别是金正大去年主导了缓控释肥国际标准的制订,给化肥“走出去”提供了技术支撑。第四,要做好去产能工作,尤其是化解氮肥、磷肥的产能过剩矛盾。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金正大19年一路走来,是创新发展之路,拥有非常强的创新基因。今天参观时,我看到技术中心办公楼悬挂了7个国家级研发机构的牌子,在石化行业这么多的企业中,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很少见的。金正大的发展对我启发非常深。一是种植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这和很多顶尖的跨国公司战略定位不谋而合;二是开放合作,现在很多企业有了技术和成果,都是握在自己手里,金正大无偿向同行输出,这会让行业创新和技术水平提升更快,会使很多人少走弯路;三是国际视野,金正大在海外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并且与很多国际科研机构合作,这值得国内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学习和借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肥处副处长徐晶莹: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化肥的要求,就是提高化肥利用率和科学施肥的到位率,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为了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出的目标,农业部种植业司大力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化肥零增长行动;二是测土配方施肥;三是水肥一体化;四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如果说肥料生产部门是民的期望,希望通过这样的反馈机制,能够对化肥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石化处岳亚伟:金正大为整个肥料行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做了很好的示范,今天金正大又和上海化工研究院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而且也为整个肥料行业注入强心剂,相信能够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对于肥料行业的产能过剩,我个人不完全赞同这个词,准确点儿说,我更认为是肥料行业结构性过剩。因此,对于控制新增产能这一块工作,接下来会更加细化,更加精细地去做。“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化肥转型的焦点之一,我们制定相关政策会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也希望金正大作为领军企业去蹚一下这条路,勇敢走出去。关于取消三元复合肥。

  上海化工研究院院长李良君:当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肥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金正大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无疑是行业的引领者。这次我们与金正大开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意味着我们双方响应改革要求,在项目合作、渠道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广泛合作,为行业树立示范。目前,中国化肥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杀出一条路,合作的智慧、创新的勇气,缺一不可。我们上海化研究院愿意与金正大一起,精诚合作,互为平台,互为支点,积极推进大联合大发展的产业升级之路。

  中国化工报社社长崔学军:从金正大以及其他标杆企业的改革经验看,未来寻找突破口。一是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带领行业持续向前发展;二是资本并购,推动资本与肥料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渠道与服务,加快建设高效的渠道,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四是标准与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为行业创新提供规范的发展环境;五是大联合大发展,推动企业之间以资源、技术、产品、渠道、服务和品牌为纽带的协作融合,加速肥料行业转型升级。

  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在肥料供给侧改革中,金正大一方面加大对新型高效肥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一方面通过专业农化服务队伍的建设,为种植户提供以土壤修复、品质提升、减肥增效为核心的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实现土地的有效使用和作物的高效产出。更重要的是,金正大努力构建行业联合协作平台,通过联合开发、生产以及渠道合作,共同推动肥料产业大发展,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化肥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从农民角度而言,肥料供给侧改革要重视四个方向:一是降低肥料成本和价格;二是要尽量让肥料的施用过程变得简便,在这一点上,金正大的种肥同播和水肥一体化都值得肯定;三是要保障农民高产和提高收入;四是要重视农化服务,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室主任朱彤:这次参观金正大我有一些体会:一是金正大在技术创新方面已显示出较强的能力和潜力,希望金正大能够做化肥行业的“华为”;二是金正大已经显现出商业模式创新的元素,比如金正大提出由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等;三是不要低估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将决定未来企业能走多远。

  商照聪:对于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提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中国肥料给侧的问题,不是简单两个字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高端的肥料如硝态氮、聚磷酸铵等产品占比太少。同时,又大又强的企业不多,大小企业结构性失衡。二是调整聚焦方向,过去强调作物产量,今天我们要聚焦土壤保护、绿色农业等新的目标。三是生产的高效化,包括节能环保等。四是重视标准问题,通过制订安全、质量等方面标准来提高门槛。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立庆:氮肥行业对这次调研非常关注,因为氮肥行业已连续三年亏损,去年更是亏了98个亿。现在企业普遍关心改什么、如何改。目前,我们受工信部委托正在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步伐。同时,我们观金正大时了解到,金正大已和十多家氮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些是产品代加工,有些是联合成立公司。我认为,只要有资金投入、技术支撑和上下游的大联合大发展,一定能更快更好地促进肥料行业结构调整。

  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陈宏坤: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我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希望通过设立技术、规模等门槛,严控新产能;二是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支持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改造,提升竞争力;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肥料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等,财政上能给一些资助和支持;四是与氮肥、磷肥和二元复合肥关税政策保持一致。

  “金正大现象 ”的背后———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团金正大参观记

  短短19年,金正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商,中国最大的硝基肥、水溶肥制造商,复合肥销量连续八年全国第一。金正大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上的耀眼表现,给调研团留下深刻印象,被称为“金正大现象”。请看本报记者跟随调研团实地走访发回的报道。

  6月25日一大早,山东临沭迎来艳阳天。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团走进金正大开启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新型肥料之旅。

  一大早,车队来到位于临沭街道邢官庄村的临沭县益生源桃树高产营养解决方案示范区,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桃园映入眼帘。绿树浓荫里,粉红、深红、油亮的各类桃子挂满枝头。桃树下,水肥一体化管线布局规整,通向每一棵树,一派现代农业的气象。

  示范区老板董书通热情迎过来,并准备了刚摘下的新鲜蜜桃给大家品尝。“味道不错!个大也好看。”调研代表纷纷称赞。

  示范区面积100亩,种植5个桃树品种,从2016年开始采用金正大桃树高产营养解决方案。金正大农科院桃树研究所代明介绍说,桃子一个生长周期分为萌芽前、初花期、花后期、硬核期、采收前、采收后、基肥等阶段,什么时节用什么肥、怎么用,金正大制定了详尽的方案。

  董书通说,经过对比,他发现金正大桃树高产营养解决方案的综合效益十分显著,亩产桃4000公斤,比采用传统方式的桃树亩增产500公斤以上。而且果品更优,每公斤能多卖 2元,算下来,一亩能赚10000元左右。而且,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100亩的大桃园,12个人就能照看。

  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全程指导种植户,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对此高度肯定。他说:“肥料企业的长处在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具体的种植管理交给农户,农商融合才能更好发展。”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回应道: “不与农民争地,不与农民争利,让农民自己当老板,这是金正大一直坚持的三个原则。”刘志仁频频点头。

  参观完示范田,调研团一行来到金正大控释肥生产车间。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大家参观了控释肥生产线,两排长长的巨大立式罐体分列两旁,从罐体上的一处透明窗口看到,肥料颗粒在里面不断翻滚,正在发生着一场从“速溶”到“控释”的深度“发酵”。

  走出车间,调研团来到现代化的智能玻璃温室。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介绍,温室于 2012年竣工投用,面积达2700平方米,是国内肥料企业自建的首屈一指的智能温室。温室可为土壤定位试验、新型肥料试验、肥料推广示范和花卉优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每年开展各类试验上千个。

  来到金正大现代化展厅,从金正大的前世今生到打造世界领先植物营养专家和种植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宏伟愿景,从缓控释肥、水溶肥、微生物肥、土壤调理剂到种肥同播机械、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等,金正大的转型路线图清晰地呈现在代表们眼前。

  “金正大的奇迹是靠持续的创业创新、积跬步连万步,一步步扎扎实实走出来的!”大家感叹说。

  来源:农资导报 作者:吴俊生 日期: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