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7

中国化工报:一场关于肥料供给侧改革的思想盛宴——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之走进金正大

浏览次数:1314次
A- A+

  编者按

  6月25日,以“中国肥料产业升级之路——大联合、大发展”为主题的肥料供给侧改革调研活动,走进我国新型肥料的旗舰企业——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素有中国新型肥料“第一县”之称的山东临沭,一场关于新型肥料如何助力肥料产业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想盛宴拉开帷幕。围绕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农化服务、联合协作、国际化等多个热点议题,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展开了深度研讨。

  整场研讨会充满思想和智慧的激荡,让与会者印象深刻、颇受启发。为将其传播给行业内更广泛的读者,本报特推出专题报道,集中呈现专家代表的精彩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供给侧改革要把握两个方向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但我们的土壤条件其实并不好,为什么几千年来还能持续发展、取得这样伟大的发展成就?原因在于我们重视农业,并依托农业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发展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化肥起到了重要作用。肥料的使用曾经是我国对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建设的一大贡献,但在近30年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走入了误区,化肥过量使用也带来了成本高、资源有限等问题。

  当前,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约30%,大量的养分流失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土壤、水和空气。同时,使农作物品质下降。因此,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便对化肥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肥料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都很明确。针对肥料的供给侧改革,我们应该把握好两个方向:一是提高肥效和利用率,提高农产品品质,改良土壤。在这方面相关的技术路径已经趋于成熟,如通过缓控释肥、有机肥等肥料的使用,在植物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生长阶段,给予相应的、适量的养分,为作物按需供肥、均衡施肥;二是减量用肥。当前,各种功能的肥料品种有很多,只要合理科学地用好就能实现减肥、减药、增效,这也有利于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改善农作物品质、改良土壤。目前,经过大家的努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已经有了好的势头。

  总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肥料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将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这绝不是一个小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重大且有战略性意义的国家战略发展问题。

  国务院参事刘志仁:供给侧改革将使行业洗牌

  一年来,金正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进步显著。过去我仅认为金正大是肥料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通过这次调研,我感觉金正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已经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标杆企业。

  那么,肥料行业应该向金正大学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应该学五点。一是金正大的精神,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注重科学、重视研发,工人和技术人员都是精益求精;二是金正大的理念,理念是否超前是企业的命脉,在这方面金正大就做得很出色;第三是金正大的模式,金正大经过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四是金正大的文化,先进的企业都有文化做支撑,金正大是一家有思想和灵魂的企业,这体现在很多细节中;五是金正大的速度,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精神、理念、模式和文化,金正大不到20年一跃成长为业界顶尖企业,造就了独特的金正大速度,这是金正大的奇迹。

  对于肥料供给侧改革,我认为这可能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过程,从结果来看我有两个预测:一是将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企业和市场。几年之后,一大批小企业可能就会自消自灭;二是将达到提质增效的结果。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国企已经在一点点离开化肥这个市场,这可能就是苗头和信号。

  行业发展需要龙头引领。因此,我们的调研活动要高度重视、挖掘金正大的发展经验、剖析金正大现象,把金正大这个行业标杆的经验总结成体系,推广出去,对整个肥料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在化肥使用目前面临的问题中,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土壤面源污染的问题。水和空气都可以流动,但土壤没法动,所以我对化肥界的朋友们提一个建议,在我们研发过程中,是否可以研发一种化肥,既能提高粮食作物产量、保证质量,也能对土壤有改良的作用。明年国家要大张旗鼓搞耕地修复,这需要好的技术和产品做支撑,希望肥料企业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行业升级要做好四项工作

  肥料是一个特殊行业,是“粮食的粮食”,也是我们工业部门服务于农业部门的一个抓手。在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大形势下,中国化工报社、金正大和有关单位共同发起这个调研活动,很有意义。工信部原材料司将对活动给予持续关注和积极支持,也希望调研活动最终取得可喜成果,我们也将充分吸纳这些成果和意见,更好地为我国化肥行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结合在金正大的调研,我想对化肥行业提四点意见: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化肥行业要积极发展新型高效的肥料,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在这方面,金正大的创新基因就很好,从成立之初就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现在已拥有七大国家级创新平台,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要创新农化服务,这也是推动行业向服务型转变的突破口。如何让农民用好化肥,需要化肥行业和企业探索创新,这方面金正大做了好的榜样。另外,标准也是科技创新的手段,特别是新产品标准的制定。在这方面,金正大不仅积极主导制定国内标准,也积极参与和推动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

  二是探索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点,这方面化肥行业表现不错,通过智能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行业绿色安全发展的水平。但相对来说,在农化服务方面就要弱一些。现在农村的通讯设施基本上已经具备,如何用智能化的手段,借助大数据等工具,来开展好先进的农化服务,值得好好探讨。希望金正大等肥料企业在这方面开展一些工作,工信部也会给予积极支持。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国的油气、钾等资源主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化工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天然优势。在这方面金正大已经取得很好的成就,为行业“走出去”积累了很多经验,发挥了引领作用。东南亚和中亚都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化肥的需求旺盛,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既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又可以帮助化解国内过剩产能。

  四是探索去产能的切实可行途径。去年,我国氮肥、磷肥产能都有一定下降,这是个好现象,但依然要提高警惕。同时,加快研究去产能的有效和长效途径。今年,工信部把氮肥、磷肥行业的产能置换的问题作为重点工作,现已在研究论证。相信这项政策推出后,会对控制产能过剩势头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金正大模式值得肯定

  从2016年和今年前5个月的产量、利润等主要运行数据来看,化肥行业当前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产能过剩的矛盾也依然突出。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金正大能实现这样的发展成就,着实难能可贵,不愧为行业的一个标杆。

  金正大19年的发展历程,走的是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我觉得有三点尤其值得肯定,很让人受启发。第一个是超前定位。金正大提出了打造世界领先的植物营养专家和种植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目标,我认为这是一个超前的定位。现在的跨国公司,基本都定位为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当前大家都在谈创新,但要如何创新?在我看来,要真正和下游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金正大的定位与他们是齐步的。

  第二是开放合作。金正大已经跟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6+2+12”(即16家氮肥企业、2家磷肥企业、12家有机肥企业)。现在很多企业有了技术后不愿公开,而金正大是很开放地提供给上游单质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求共赢。如果大家都像金正大这样,我相信化肥行业的技术进步就会更快一些。

  第三是国际的视野。金正大在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地都开展了成功的并购,并且在美国、以色列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这样国际化的视野,也是值得国内化肥企业学习的。

  至于正在开展的肥料供给侧改革调研,从启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个月,取得了不错的初步成果,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反映了一些诉求。希望调研善始善终,取得更大的成果,尤其要在挖掘典型、发现个性,既注重供给侧、也注重需求侧方面做更多尝试。

  中国化工报社社长崔学军:深化肥料改革需从五方面发力

  从我们对金正大以及其他标杆企业的调研情况看,未来肥料行业供给侧改革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一是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带领行业持续向前发展;二是资本并购,推动资本与肥料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渠道与服务,加快建设高效的渠道,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四是标准与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为行业创新提供规范的发展环境;五是大联合大发展,推动企业之间以资源、技术、产品、渠道、服务和品牌为纽带的协作融合,加速肥料行业转型升级。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石化处岳亚伟:发改委持续关注化肥行业

  肥料行业的产能过剩其实是结构性过剩,低端产能确实是过剩的,但高端绿色环保的产品却不足。

  针对供给侧改革调研活动,刚才金正大方面提了四点建议,希望国家设立准入门槛,严控新化肥产能的建设;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出台政策支持肥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参考氮肥、磷肥和二元复合肥,取消三元复合肥的出口关税。在此,我想从国家发改委的角度对这四点做一下回应。

  控制化肥新增产能建设,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处于细化阶段,接下来在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修订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把合理的意见汇编进去;在鼓励研发创新方面,涉及到部门比较多,但无论是肥料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研发,还是技改方面,我们都会尽量为大家争取资金支持;在鼓励“走出去”方面,当前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政策还有一个论证细化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像金正大等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我们制定政策和方案提供了参考;最后是取消关税的问题,我们已经听到了产业界的相关呼声,相关的论证调研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兼顾好国内和国外,既照顾国内产业的诉求和各种因素,也要避免引起国际上不必要的纠纷,这还需要全面考虑、论证。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肥处副处长徐晶莹:四点发力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农业是肥料生产的需求侧,农业部门对肥料的要求就是要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科学施肥的到位率,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目前,农业部正在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耕地质量提升、水肥一体化、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四项行动,都会对肥料供给侧改革发挥积极作用。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化肥使用量过高,带来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产品消费在升级,老百姓从追求吃饱过渡到吃好,这都要求严格控制化肥使用量的增长。从目前的统计来看,2016年在个别省份已经出现了化肥使用量的下降,而今年很可能出现改革开放以来化肥使用量第一次接近零增长。当然,化肥减量增效,一定要以粮食产量稳产、高产为前提,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希望,到2020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的到位率达到90%、肥料利用率达到40%。

  二是在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方面,我们提出到2020年全国耕地质量阶段性改善、到2030年实现总体改善的目标。土壤改良现已成为土肥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目前国内申请土壤调理剂的企业数量在大幅快速增长,这说明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

  三是水肥一体化。截至目前,全国推广水肥一体化耕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亩,我们希望到2020年达到1.5亿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技术模式,二是研发关键的产品,三是加强示范培训。在关键产品的研发方面,水肥一体化对肥料水溶性的要求比较高,水溶性不够就容易产生沉淀。因此,我们希望新的水溶肥产品水溶性要比较好,配方一定要合理和优化,能真正有助于农民降低种植个成本。

  同时,从今年开始,我们提出在全国果菜茶优势产区,开展有机肥代替化肥的行动。这项工作既有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升,也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从今年开始示范推广,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使有机肥替代取得初步成效,果菜茶化肥的使用下降20%以上,土壤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目前这项工作开局良好,到明后年应该就会取得阶段性的成绩。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室主任朱彤:化肥企业要注重模式的转变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创新和产品调整的问题,这次调研参观金正大之后,我想谈三点体会。

  一是金正大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模式方面都做得很好,已经显示出非凡的能力和潜力。谈到制造业的创新,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华为,在世界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华为从“小跟班”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希望金正大能够成为化肥行业的华为,当前在国内化肥行业领先,将来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到世界领先。化肥与农业息息相关,目前在基础研发和精深加工工艺方面还可以再提高。

  二是金正大的模式和内容很有特色,已经显示出商业模式创新的雏形和元素。现在大家关注技术创新比较多,但其实商业模式创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是中国现代商业模式一次颠覆性的创新,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在这方面,金正大也做了很多探索尝试,如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产业链的联合协作等。希望今后金正大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把商业模式创新继续发扬光大。

  三是重资产和轻资产的调配,金正大做得也不错。在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的关键阶段,我们的企业在做大做强的时候,做大就仅指规模大吗?生产就一定是扩大生产线吗?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得去做重资产,否则有可能项目建成之日,就是被淘汰之时。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立庆:化肥行业改革成果显著

  过去3年,氮肥行业经历了连续亏损,尤其是去年,亏损了近百亿元。但今年以来,行业开始出现了一些向好的变化。1~5月,全国氮肥产量1748万吨,同比减少了597万吨;出口尿素204万吨,同比下降50.6%。然而,我们行业反而实现盈利了。1~4月份,全行业实现盈利71.8亿元,扭亏为盈,这个成绩得益于行业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除了效益指标,还有三个方面的进展值得肯定。一是产能过剩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今年这个好的势头可能会持续下去。当前,宏观政策对化肥行业而言还在加码,如化肥行业排放标准更严了,今年下半年合成氨排污许可认证可能要推出。同时,氮肥、磷肥的产能置换方案正在酝酿,将采取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这样的话,就能加快落后产能退出,缓解产能过剩局面。

  二是结构调整取得不断进展。氮肥行业很多企业探索了减产和转产方案。如过去直接卖液氨,现在可以转产其他产品,这些产品的效益和收益更高。同时,尽量压缩氮肥,特别是尿素产品,积极发展增效氮肥等新产品,实现尿素产品的差异化发展。

  目前,大多数氮肥企业在产品研发、农化服务、市场推广上还处于弱势,金正大以开放的态度推进产业链联合协作,已经与10余家氮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技术、产品、品牌和资本的合作共同发展,我认为将来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企业要提供农民需要的产品

  供给侧改革的初衷就是要生产出来符合我国需求的一些产品。对肥料行业而言,供给侧改革既简单也复杂,简单的是只要关注农业生产的需求,生产符合这种需求的肥料产品就行,复杂的是肥料的生产还牵扯到原料的使用生产等。

  肥料供给侧改革必须把握住三大原则,那就是粮食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我们要生产出更多能高效增产粮食作物的肥料,注重高效;肥料生产要注重减少损失,尽量减少肥料在大气、水、土壤中的流失;肥料生产属于资源型产业,一定要有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的观念。

  从农户的需求端来看,我们应该提供价格更低、使用更简便的产品,同时提供创新性的农化服务,把技术和产品有效地传递到末端。农民特别关心肥料的价格问题,因此肥料企业一定要注重控制肥料生产的成本,提供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产品。另外,过去农民种地是不讲劳动力成本的,现在大家也开始重视这一块。因此,在肥料施用过程中,能否省工省时也很关键。如金正大的缓控释肥,玉米种植只需要一次性追肥,这就很到位。还有水溶肥,通过水肥一体化基本上把施肥量降到较低水平,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大减低。此外,在农化服务方面,让好的技术和产品有效传递给农民,需要更好的农化服务做支撑。

  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都有赖于技术创新,为此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肥料的浓度,高浓度是方向。化肥使用带来的问题,根源不在于养分的浓度,而在于不合理的施肥;二是养分的比例,要力求均衡和配比合理;三是养分的形态。为什么国内的肥料总体没有进口的好?就是因为我们的养分形态与国外不同。国外是氨基、脲基配比,而我国主要是尿素;四是助剂的问题。

  上海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科技处处长吴向阳:多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在化肥新型技术研发、国际标准制定等领域,标杆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展开大联合、大发展的潜力很大。通过化肥龙头企业把技术和标准落地,将成为上海化工研究院参与大联合的主要方向。上海化工研究院和金正大的合作已有多年,金正大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不仅注重生产还注重研发,不仅注重生产端还注重最终的应用,着实做了很多的探索,成绩很也显著。这次和金正大开展战略合作,将在多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国肥料产业正在走向国际化,除了产品,标准的引领也非常重要。我们与金正大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好的合作,去年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实施,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在这方面的深化合作。

  二是开展农产品品质和土壤生态方面的研究。肥料不光要考虑生产,还要考虑肥料的效果,以及肥料对生态的影响,以及农产品的品质等。近年来我们在土地修复等方面加大了研发力度,在肥料和土壤调理标准制订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而金正大也有很好的具有土壤修复功能的新型肥料和调理剂,双方完全有潜力开展更广泛地合作。

  三是新技术的研发,新型肥料的开发离不开相关材料、工艺的开发。如缓控释肥需要包膜材料和工艺,在这方面我们有技术研发实力,正在开发易水溶、易降解的生物可降解包膜材料。而金正大是世界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在这方面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外,我们还在加大农产品重金属、农残等检测体系的建设。这个平台搭建起来了,中国肥料和农产品“走出去”就能获得自主的检测支撑,助推“走出去”步伐,为化肥产业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化肥质检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聪:改革要聚焦新需求

  中国肥料行业供给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过剩,即少数基础品种过剩,大多数中高端品种不足。同时,水平质地不高的中小企业多,又大又强的企业少。另外,大家都比较注重肥料的生产,但在农化服务方面还是比较薄弱。

  刚才有专家提到对化肥企业市场监管的问题,希望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小企业,但这个问题目前在国内没那么简单。比如去年粮食价格下跌,老百姓都不愿意用好的价格高的肥料,就愿意买便宜的低质产品,这就会对健康的市场秩序带来冲击。可见,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手段,实现大小强弱竞争格局的自然优化,可能还有难度。我去过其他国家实地调研,看到国外对小企业和大企业的监管其实是不一样的。对资质评级低的小企业环保、质量安全的检查力度大、频次高。对资质评级高的大企业相对就小和低,而且这些检查是收费的。通过这些手段,就能加速产业升级和市场优化,也迫使小企业必须做得更快更好。

  至于肥料的供给侧改革,我认为,要聚焦农业的新需求,不仅要提高作物的产量,还要提高作物的品质。不仅要关注种植业,还要聚焦畜牧业等其他领域。如金正大这些年在农田的土壤改良方面做的尝试,很值得称赞。在生产的高效化方面,我们要更加重视节能和环保安全,善于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金正大开展产业链联合协作,在业内搭建一个平台,实现产能的共享、信息资源的共享、品牌的共享。大家一起成长,这也是一种探索。同时,标准化也很重要。不仅要提高门槛,不断完善一些新的标准,还要加快标准的国际化步伐。近年来,金正大在肥料国际标准的制度上卓有成效,有助于中国的新型肥料走向世界。

  金正大研究院陈剑秋博士:减肥增效技术应用广泛

  我国是化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但化肥平均利用率为30%~3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因肥料利用率低下,施肥过量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并对环境和农产品带来了负面影响。基于此,金正大在开发应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推广应用缓控释肥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了自己的减肥增效技术。该技术体系包括养分释放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生物刺激素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关键技术。利用这套减肥增效技术体系,金正大开发了五大类26 种作物解决方案,基本覆盖蔬菜、水果、特色作物、大田作物等作物类别。

  来源:中国化工报6版 作者:刘全昌 张育 日期:2017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