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1号文件又一次聚焦“三农”工作,突出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在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有位全国人大代表就把目光锁定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上。他就是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他呼吁,大力实施农业节水,推广水肥一体化,推动我国农业走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多与少的尴尬
万连步常说:“我是一名农民,为三农尽心尽职,是我一生的事业与心愿。”而他对于农业节水的倡导,也是源于他对当前农业用水状况的清醒认知。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8%;耕地不足,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这一基本国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知晓。然而,更多人所不知道的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用水大户”便是农业灌溉。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业年用水量为3921.3亿立方米 ,其中,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为352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年度总用水量的57%。
超过一半的用水量,是否意味着农业用水足够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每年农业灌溉用水缺口超过300亿立方米。绝对用水量多,但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又得不到满足,多与少的矛盾背后,究其原因,在于水分生产率低。
水分生产率是指在一定的作物品种和耕作栽培条件下,单位水资源量所获得的产量或产值。它反映了水量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也是节水灌溉与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据调查,我国水分生产率平均为1公斤/立方米,仅为发达国家的50%。
水资源禀赋条件不优越,发展的脚步却要加快。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城镇生活和环境生态用水需求刚性增长,水与发展的矛盾更加凸显。
一句话,农业用水总量多,但水还不够用。
用水的现实牵扯着前进的步子,更带来了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不可承受之痛。而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用有限的耕地和水资源养活更多人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不只是水,还有肥。我国年化肥用量约5912万吨,与年度灌溉用水量一样,均居世界首位,化肥利用率平均仅为30%多,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50%。水、肥资源的高消耗、低产出,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万连步不无忧虑:“改变现有灌溉水利用格局,大力推行节水农业,扩展节水灌溉区域,成为我们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与行的统一
带着对我国农业用水的忧虑,万连步率团赴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等国家考察、取经。以色列经济部首席科学家艾维·哈桑的一句话给万连步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如果达到以色列的农业技术水平,只需要一个新疆,便可以养活全中国。”
“以色列的缺水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由于农业技术的先进,他们不只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给自足,还供给出口其他国家,被誉为‘欧洲厨房’。以色列一个农民可以养活113人。更不可思议的是,以色列过去30年农业产量增长了5倍,而农业用水量却几乎零增长。我就想,如果把他们的农业技术引进到中国,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化肥龙头企业的当家人,万连步看到了一条实现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推广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化,也叫灌溉施肥技术,是借助节水灌溉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这就像是给作物“打点滴”,传统的浇地变成了浇庄稼,传统的土壤施肥变成了作物施肥。
除以色列外,这一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澳大利亚2007年设立100亿澳元的国家节水计划,其中的一半用于发展灌溉设施和水肥一体化;美国是微灌面积最大的国家,25%的玉米、60%的马铃薯、33%的果树均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一定要让这么好的技术在中国真正落地、推广,而且要实现本土化规模生产,让老百姓都用得起。”带着这样的信念,万连步带领金正大集团开始了他们实施水肥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从水肥一体化的原料到生产,技术到推广,环环相扣。
在源头上,在贵州瓮安开发磷矿资源,使用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高水溶性原料生产高效的水溶性肥料,同时也为行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
在产品上,先后在山东临沭与贵州瓮安分别建设年产10万吨和40万吨水溶肥项目,形成每年50万吨的产能,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水溶肥。
在技术上,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以色列利夫纳特集团、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挪威阿坤纳斯公司等单位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学习其先进技术与经验,并融合公司自主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生产过程实现智能信息化控制。
在推广上,建立顶级智囊团,聘请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教授、学者、各地土肥专家作为专家顾问团队;打造“万人农化服务”队伍,跟踪服务,随时随地为农民解疑答问,确保服务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在全国重点省份、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建设1000个水肥一体化标准示范田,组织10万名种植大户示范观摩、培训学习水肥一体化技术,并通过种植大户带动、普及100万农户深度了解认知水肥一体化技术。
“我们要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金正大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定位。”万连步说。
节与增的双赢
“水肥一体化推广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需求,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农户真正受益。”万连步对于水肥一体化的推广,有着自己的见解。
徐本文就是一位真正受益的农民。家住山东寿光台头镇的他,承包了105亩地,种植胡萝卜。2016年平均亩产达到6000公斤。而且由于收获期比一般的胡萝卜种植户早,胡萝卜条型又比较好,结果他家超过一半的胡萝卜被出口公司收购。
高产量、高品质,背后的秘密武器,便是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式。在过去的四年多时间里,徐本文在胡萝卜田试验了大水漫灌、高杆喷灌等多种方式,最后还是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虽然每亩田地投入成本比之前贵了百多元,但徐本文觉得很划算,“省肥,省水,亩产量比原来翻了一番。上市早,能卖个好价钱。胡萝卜品质还好,每根胡萝卜基本在半斤左右,外观好,开裂的数量从之前的四分之一降到十几分之一。”提起水肥一体化的好处,徐本文赞不绝口:“过去,我和老伴两个人,最多能种十来亩地。现在,承包105亩,除了收胡萝卜的时候,平时不用雇人。”
而在距寿光几千里之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酿酒葡萄种植户也是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的受益者。据青铜峡市水务局统计资料显示:以前每亩年用水1000立方米,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后为315立方米,较常规灌溉节约水量三分之二;传统种植方式每亩使用化肥115公斤,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后用肥仅30公斤;亩均节省机械和人工费148元。
不只山东,不只宁夏,水肥一体化技术给全国多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生菜每亩节肥率达28%,增产率达23.38%;在海南省屯昌县,运用水肥一体化的豇豆亩产量比传统方式多出16.28%,每亩可节本增收1600元;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亩均节水率达70%;而在年均降水量仅350~500毫米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玉米亩产量提高了293公斤,增产率达39.6%。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相关设施、设备和产品的国产化,大幅降低了应用成本,水肥一体化开始从设施农业走向大田应用,从高端贵族走向平民应用。我国水肥一体化推广应用面积已达到8000多万亩。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吴勇提供的金正大水溶肥示范推广成果显示,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普遍增产5%~40%;平均亩节水100方以上,水分生产率提高20%~50%。
节水节肥的同时增产增效。水肥一体化技术带来的双赢效益,将有效提高我国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成为节水农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建与管的合力
“国家重视,行业推动,政策支持,企业给力,尤其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让节水农业、水肥一体化成为‘国家行动’。但要真正实现推广普及、长期受益,还有很多的问题要面对,有很长的路要走。”万连步看好节水农业的发展前景,也做好了爬坡过坎的准备。
他认为,我国发展节水农业、实施水肥一体化还面临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使用、重设备轻技术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具体表现为四个“不够”:一是技术和设备配套不够紧密。水肥一体化需要灌溉设备、水溶肥料与灌溉施肥制度有机结合。目前普遍只注重设备配置,不注重针对不同作物建立灌溉制度、施肥方案和应用水溶肥料。二是技术服务不够到位。由于经费和专业人才的欠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生产跟踪服务仍不到位。三是地区发展不够平衡。还有很多地方对发展水肥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发展速度较慢。四是支持力度不够大。目前国家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仅限北方,示范规模小,补贴标准低,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为此,他给出四点建议:
完善节水农业政策体系,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下水超采治理等多方面因素,统一规划,协同推进,统筹安排资金、项目,形成节水农业发展的政策合力。
落实责任,实现节水减肥增效协同发展。建议建立明确的管理办法,落实职责划分,既抓节水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投入,也抓后期的使用和管护。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产品标准体系,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促进节水设施和肥料产品协同发展。
鼓励企业联合服务,发挥农业节水设施能效。建议鼓励节水设备与肥料企业联合完善区域技术模式和灌溉施肥制度,形成以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农业种植新模式;出台鼓励政策和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农化服务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节水农业专项。建议加大财政对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集雨补灌、抗旱抗逆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艺节水技术投入力度,加强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培训指导,推动节水农业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毕鹏飞 何磊 日期:201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