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料业的新里程碑
2010年5月15日,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金正大集团揭牌,在中国肥料业史上立下了一个新里程碑。中国肥料行业的第一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择扎根在缓控释肥领域,缓释肥行业又将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给予了金正大集团。作为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行业,化肥业在“洗牌”升级中为何独独青睐缓控释肥,又为何独独青睐金正大集团?这一里程碑背后,显现出的是市场、社会和政府的选择,铭刻着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粮食安全的需要
化肥是作物的粮食,施用化肥是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增产措施。为了确保粮食增产,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消费了世界35%的化肥。据统计,1996~2008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了36.9%,而粮食总产量却只增长了4.7%,不断增加的化肥投入并没有持续增加粮食产量,肥料利用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研究表明,我国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约为15~20%,钾肥约为35~40%。
要实现我国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超11000亿斤的目标,就必须提高肥料利用率。缓控释肥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改变了传统化肥因溶解过快、养分流失而难以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养分不同需求的缺点,加速研究和推广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缓控释肥成为有效途径。试验研究表明:缓控释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10~30%,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22.8%计算,2030年可减少化肥需求量921万吨,缓控释肥使用后可大幅度降低肥料使用量。因此,缓控释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保证,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脆弱环境的呼唤
化肥利用率低是化肥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约有50%以上的氮没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环境灾害。研究显示,每年我国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进入地下水,299万吨进入大气。施肥过量已导致我国许多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硝酸盐超标;在农产品尤其是蔬菜生产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此外,化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排放是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排放的气体和粉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
研究表明,缓控释肥可降低氮素淋失48~65%,从而减轻了氮素淋失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和地表水富营养化;可减少氮素挥发与排放59.3~93.0%,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施肥造成的温室效应。通过施用缓控释肥,中国每年还可以减少氨挥发108.3万吨、氧化亚氮排放8.66万吨、二氧化氮排放12.28万吨。保守估计,如能革新化肥产业,到2020年可以减排1.4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国能源领域减排目标的12%,因此,从发展低碳农业,减少环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讲,发展缓控释肥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稀缺资源的要求
作为高耗能产业,化肥的浪费就等于能源浪费。2005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2.3亿吨标准煤,我国化肥生产消耗的能源约1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耗的5%左右。2007年我国氮肥使用量为2230万吨(折纯),如果按使用缓控释肥可提高氮肥利用率22.8个百分点计算,可节约510万吨氮,相当于节约标煤1208万吨、电70.8亿度。
我国高品位磷矿储存量约为11亿吨,已经被国土资源部列入2010年之后紧缺的资源。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供需格局,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石化行业提出了节能20%的发展目标,这对化肥行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按照吨化肥能耗2.27吨标准煤、吨磷肥消耗2.53吨磷(P2O5)矿计算,在化肥自给率100%的情形下,2010年生产磷肥所需的磷矿消耗量为3218.2万吨,生产化肥标准煤消耗15835.7万吨,施用缓控释肥后可节约磷矿321.8万吨,节约标准煤1583.6万吨。目前缓控释氮肥的利用率比速效肥要高20%~30%,所以大力发展缓控释肥产业也与落实我国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农民增收的福音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大的一项,占40~50%。目前农民每年用于购买化肥的资金约3000亿元;同时,由于普通肥料利用率低,在作物生长期内需要追肥1~3次,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缓控释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首先,大量的试验示范表明,缓控释肥和普通肥料相比,等量施肥条件下,缓控释肥可实现作物增产10~25%,节氮30-50%的情况下不减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河北省无极县玉米缓控释肥料示范田的测产数据,在等量情况下,施用缓控释肥增产12.7%。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水稻上试验表明,在等氮量条件下,使用缓控释肥增产幅度在12~15%左右,在减少30%氮用量条件下仍能保持稳产或取得10%左右的增产效果。其次,缓控释肥能够实现作物生长期内一次施肥无需追肥,节约劳动成本,以农民每工50元/天计,每亩可节省30~50元;第三,由于缓控释肥能够实现养分释放与作物需求基本一致,减轻土壤环境恶化和减少作物根部病害,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第四,在保障同等有效养分投入的情况下,使用缓控释肥可以节约近30%的化肥使用量。
金正大的使命
2009年10月,国家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批复,同意依托山东金正大集团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全国肥行业的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项使命之所以会落到金正大的肩上,是由金正大集团在缓控释肥行业长期内的地位和各种优势决定的。
金正大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复合肥、缓控释肥及其它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240万吨,其中缓控释肥年生产能力60万吨。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缓控释肥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连续三年排名全国行业首位。
公司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北京控释肥研究院和美国新型肥料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拥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完善的科研设施,并与国内外3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战略或科研合作关系。目前,金正大集团在缓控释肥包膜材料、释放机理、检测评价体系、产业化开发及应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成为国内领先的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发机构之一,尤其在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和成果的转化率、转化速度、转化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方面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金正大还是缓控释肥行业标准的建立者,是行业的标杆企业,由其承担完成的《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已于2007年10月1日实施;由其承担完成的《缓释肥料》国家标准于2009年9月1日实施。两个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促进和规范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由金正大和山东农业大学完成的“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2009年我国肥料界获得的最高奖项。
从2006年起,金正大公司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及有关省市土肥站、农科院等30余家单位合作,在全国20多个省,在水稻、玉米、小麦等32种作物上开展缓控释肥应用试验;并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计划用约5年时间,研究推广“良种+良肥”的配套方案。目前,金正大集团已积累了加强的推广优势。
截止2009年底,金正大已委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做了2000多个布点试验,在近百种作物上进行了对比试验,示范推广面积2200万亩,并在美国6所大学和美国农业部3个实验站等共13个试验基地,分别对缓控释肥在水稻、马铃薯、苹果等作物上的肥效、养分利用率等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
长征路上的新起点
该工程技术中心成立后,将根据国内外缓控释肥领域的发展趋势、国家新型肥料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结合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强缓控释肥的研究,开发潜力大、成本更低、控释效果更好的系列产品及其它新型肥料,组织联合攻关,重点解决行业关键性、前沿性的技术难题,集成完整的控释肥研究、生产、测试、应用和评价工程技术体系,带动企业在技术集成基础上进行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创新,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促进企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全国化肥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该中心力争五年内建设成为缓控释肥领域提供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开放服务和技术辐射的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终为推进我国缓控释肥研究、技术进步以及大幅度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较大 贡献。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对促进缓控释肥研究与开发,改变化肥产品的构成和方向,促进缓控释肥技术工业的崛起,同时推动相关学科向高水平发展,促进国家化肥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及推动缓控释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农村大众 记者 花宇 日期:2010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