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7

《中国农资》周报:聚焦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补助“试点”该怎么补?

浏览次数:1754次
A- A+

  

聚焦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

补助“试点”该怎么补?

  近年来,缓释肥的节约、环保、高效、省工等功能已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列入其中。时隔近一年,启动补助试点终于进入倒计时,同时,记者在采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与肥料技术处处长李荣时得到消息:对于缓控释肥补贴的进展情况,目前已经划定一定的区域和范围开展补贴试点研究工作,首先确定在追肥困难的玉米主产区的5个省区范围内开展试点。如果补贴资金明年到位的话,补助试点该怎么补? 近日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

  界定补贴范围是关键

  “2013年一号文件出台后,对缓释肥行业是很大的一个促进,但因为目前缓释肥的种类很多,添加剂类有腐植酸、纳米碳、氨基酸等很难检查和界定,因为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所以导致政策实施比较慢。”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与肥料技术处处长李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肥料工程中心主任石元亮也认为,界定补贴范围是关键。“从国家层面看,目前市场上假冒伪劣的产品太多,哪些产品适合补贴,哪些产品不能补贴,现在还不好界定,这是影响缓释肥补贴顺利推进的主要原因。只要有严格的标准,在国家主管部门和专家的配合下,可以确定一些品牌或企业进行补贴。这样的话可操作性就比较强。”

  石元亮同时强调:“由于我国的新型肥料大部分还没有一个标准,国家发布的标准和农业部执行的标准不统一,有些肥料有国标,有些肥料有行标,但这些在农业部并不完全认可,可以说是农业主管部门的步子迈的有点滞后。”

  当前肥料管理相对滞后,包括制定的肥料标准及标准化管理问题,仍是行业管理部门亟待要做的工作。石元亮认为,在实施补贴之前,先要做好登记。“因为国家要拿钱补贴,所以补贴的产品必须要在农业部登记,就目前了解,我国的几家大型缓释肥生产企业都没有在农业部进行登记,为了配合缓释肥补贴的推进,今年农业部做了很多工作,就是在制定缓释肥的标准。”

  针对未来缓释肥的推广思路,李荣也提出,新型肥料要进行登记是前提,登记主要是为了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入市。“首先,登记是遵循无害、有效这两个基本原则;其次,需要明确肥料的机理,确定肥料的功效,并且拿出能够体现这些功效的具体指标,同时,这些功效应当做到可重复检测。目前有些企业对于缓释肥产品的机理研究比较透彻、数据也比较完善,所以这并不会成为登记的难点。”

  补给谁最有效?

  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之后逐渐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方面。截至2013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达到38项,补贴金额达到2000亿元,包括农民直接补贴、农机补贴、农资补贴等,涉及国家支持农业的方方面面,但在补贴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过一些问题,针对缓释肥的补贴政策,业内人士也给予了合理化建议。

  作为长期从事新型肥料研制的专家石元亮,他提出要对缓释肥补贴的话,直接补给农民最有效。“首先是企业去农业部门登记,而且要配合监督机制申请检测,保证产品合格,这样的话就能确定厂家和品牌,公布补贴肥料的品牌名单,然后农民在购买之前可以查名单,买了这些厂家和品牌的肥料,可以拿着购买凭证去相关部门领取补贴,可以按照50公斤一袋补5元钱,这是最贴合实际的操作方式,我国的良种补贴就是利用这种方式,直接补给农民,这种补贴方法比较有效。”

  石元亮表示,另一种方式就是补给企业,但补给企业牵扯的主要问题是补贴的量不好确定,比如企业报的年生产量是10万吨,但实际产量只有1万吨的话,这样的话就不好监管。他同时强调,我国的有机肥补贴也实施了几年,但总体看来,补贴政策有点乱,搞了一系列招标政策,肥料的采购又由农业部门去执行,这样由于环节较多,就难免会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所以有机肥200元/吨的补贴基本是在中间环节消化掉了,农民根本没有受益。在招标过程中,农业部门把价格压得很低,所以目前的有机肥企业在招标过程中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企业没有从中降低成本,农民也没有从中得到实惠。

  石元亮认为,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国家想集中推广缓释肥的话,可以在缓释肥生产过程中降低相应的税收。“现在的一些新型肥料不论是包膜的还是加抑制剂的,都会相应增加成本,尤其是包膜的成本,比如说包膜尿素的成本要达到3000元/吨,成本几乎是翻番,这些添加的材料,在各个环节都是要收税的,所以建议这些新材料应用在化肥上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也是一种途径。“一个新技术的推广,我们应该从方方面面去扶持和推广,这样农民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但这种方法也没有直接补给农民的效果好。如果按照50公斤一袋补10元钱的话,一斤就是补0.2元,我国北方地区买肥是按车买,但南方地区是按斤买,所以要补贴的话,还应该更细化。”

  作为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金正大缓释肥的占比达到40%,公司副总裁陈宏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在前几年的推广过程中,的确付出了很大的财力和物力,可以说是企业做了政府应该做的事:大量的给农民搞培训、做试验田,送肥料给农民用等。虽然说政府的力量有限,但政府可以组织企业、高校及推广部门共同进行缓释肥的推广。

  陈宏坤认为,缓释肥施用补贴是多层次的,至少应该在三个环节给予补贴。“一是从技术研发环节,政府可以设定一些研发基金或科研项目来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来进行科研开发,这样才能促使科研机构能研发出更多价格低、性能好物美价廉的新产品;二是在推广环节;这个环节很重要,主要是给农民做试验示范和培训,由于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慢,所以只要进行大量的试验示范和培训,教农民如何使用,结合农艺、农技及机械化的播种施肥。这个环节主要看谁来做,如果推广部门来做,就补给推广部门,企业来做的话就应当补给企业:三是在施用环节给农民进行补贴。”同时陈宏坤强调,建议多层级进行补贴的同时,尤其是在推广环节培训方面能多给予补贴。因为农民的施肥方式比较落后,缓释肥在不同地区因为不同作物,所以施肥方式、施肥部位和施肥量也不一样,所以对农民进行培训和示范特别有必要。

  江苏华昌化工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李昊峰则认为,高效缓释肥补助试点的“补”的意义并不大,关键是“助”的作用导向。他解释说,补贴的本质是为了避免企业亏损,但目前新型肥料的利润率都还不错,企业也看不上补贴款项,在推广过程中,效果显著的话,农民自然会购买,所以补贴给谁并不重要,关键是补助试点的启动表明了政府的导向,这种导向的作用将会推动高效缓释肥料的发展。

  目前的补贴方案还未出台,李荣也表示,具体办法还在调研阶段,补贴农民还是企业目前尚未明朗。但李荣认为,无论缓释肥补贴补到哪个环节,肥料企业和农民都是最终受益者。

  资金不是主要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补贴具体措施之所以迟迟未出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资金问题。对此,石元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国家重视农业,重视生态环境,财政资金并不是主要问题。“其实我国的环境污染和施肥也有直接的关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施肥对水体面源污染的最高贡献率已经达到40%以上,尤其我国的用肥大省福建、山东、江苏等地的水体污染相当严重。肥料浪费了就等于浪费了能源,所以应该拿出一定的资金补贴给予缓释肥这种新型环保的肥料;另外,目前的缓释肥全国的总体产量也就200万吨,就算每吨补贴100块钱的话,总共也就2亿元,只要把操作的渠道理顺了,管好了,补贴的事情应该要做下去,钱不是主要问题。”

  石元亮同时强调,像缓释肥这种适合农业生产需求的产品没必要一直补贴下去,补贴5年或7年,引导农民去施用,只要农民看到实际效果,就会主动去购买,这将会大大提高缓释肥的市场份额。“我们也做过试验,在东北大田作物上,缓释肥的平均增收90元左右/亩,在全国的话,加上经济作物,平均增收180元左右/亩,农民要用上了,每亩增产100多元,知道这种肥料好,就会一直用下去,毕竟现在缓释肥的市场份额仅占1.%-1.5%,所以这种补贴资金也可以说是引导资金。”

  陈宏坤也表示,目前业内对缓释肥的发展前景还是普遍看好,缓释肥在我国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在肥料中的占比还很小,发展空间比较大,在过去的5年,肥料的发展整体平稳,每年需求保持2%-3%的增长,而缓释肥由于缓释肥的基数小占比不到1%,每年的需求增长幅度则达到了30%-40%,预计这种增长势头还会保持。

  在采访过程中,业内普遍认为对控释肥的补贴政策非常有必要,能体现在中央一号文件表明政府的导向很明确,就是鼓励这一新产品,鼓励这一新技术。尤其是近年来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越来越多,政府也意识到发展缓释肥的必要性,鼓励这种新产品、新工艺能促进化肥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从目前看虽然缓释肥施用补助试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各个部门正在协同努力推进,相信会尽快实施,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第5版 作者:张高科 日期:2013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