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2

【肥料供给侧改革调研走进山东】创新突破,肥业改革的必要路径

浏览次数:2790次
A- A+

自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深入推进农业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要任务提出后,化肥供给侧改革成为了肥料行业的主旋律,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0月9日-11日,由金正大集团联合中国化工报社等单位发起的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组前往山东的鲁西集团、华鲁恒升、红日化工三家企业,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讨论等形式,交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做法,总结肥料企业在供给侧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

产品创新是突破点

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发现,企业已经明显认识到肥料要顺应零增长的要求,其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鲁西集团是聊城市属国有控股企业集团,1998年发起设立鲁西化工。鲁西集团有煤化工、氟硅盐、新材料、化肥、化工工程、新能源装备、催化剂、金融等产业板块。鲁西集团化工与化肥事业集团副总经理刘玉才表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公司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关闭了一部分传统化肥的产能,新上硝基肥等新型肥料产能,通过结构优化,迎合市场的中高端需求,最终将化肥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由90%下降到30%左右,化工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上升到70%左右,今年上半年实现5.5亿净利润,取得了更好的效益。


▲调研组调研鲁西集团

世纪阳光集团肥料事业部副总经理毛华银认为,肥料产品结构调整,没有技术支撑是不可能长久的,以企业为主体,形成长久、持续的产品创新力量,这是肥料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方式之一。自收购红日化工以来,公司不断致力新产品的研发,目前在土壤调理剂、水溶肥、功能性肥料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也正在推进一批新项目的建设。


▲调研组调研红日化工

技术创新是牛鼻子

产品要创新,技术升级是基础,这已经是业界的共识。地处山东德州的华鲁恒升始终致力于技术的深度创新以及生产技术的挖潜增效,在成本控制方面独具优势。华鲁恒升办公室副主任刘海军介绍说,在供给侧改革的倡导下,华鲁恒升对传统氮肥业务进行了调整,上马了水溶性肥料以适应冲施、滴灌等施肥方式的需求,并开发了硝基二铵等高氮、高磷配方的特色产品,更实现了从生产氮肥为主的传统化工逐步转型为四大产业板块协同、煤与石油化工整合发展的新格局,为氮肥企业技术升级积累了许多经验。


调研组调研华鲁恒升

调研组组长、中国化工报社副社长张健秋认为,技术创新单靠企业力量见效较慢,建议将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综合提升企业科研水平。如金正大集团在近年来牵头成立了缓控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肥料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单位等协同创新力量,对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广进行加强协作创新、联合攻关,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氮磷增效技术、土壤酸碱调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将有效满足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的需求,为肥料行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


调研组组长、中国化工报社副社长张健秋

行业规范是众望所归

清淡的市场下,不规范的产品甚至制假行为给市场造成了更多困扰。假肥料利用更低的价格、天花乱坠的宣传,逐渐侵蚀着正规肥料的基础市场。

红日化工肥料销售公司总经理吴亚东呼吁国家主管部门进行有效打假,地方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同时破除地方保护的藩篱,对区域性的制假企业给予严肃处理。同时建议对产品标识进行规范,帮助农户进行理性辨识和科学消费。

鲁西集团化肥事业部销售公司副经理周长太表示,中小型肥料厂生产的产品标识不规范,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特别是一些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的现象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有些中小企业白天关停,晚上偷开,建议地方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调研组表示,将把企业的呼声进行收集整理,通过调研报告、内参等形式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及时反映相关问题,为行业的规范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图文 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