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5

中国农资微信:这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将有40余种新型缓控释肥料、高效稳定性肥料问世

浏览次数:1458次
A- A+

  9月24日,由金正大集团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 项目启动会在山东临沭召开。该项目是“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已启动的34个项目中唯一由企业主持的项目,将在4年时间内研发40余种新型缓控释肥料、高效稳定性肥料,为我国肥料减施增效和零增长行动提供支撑,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位一体,汇聚国内顶尖创新资源

  据了解,由金正大集团主持的“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由原来的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各部委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

  作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典范,该项目总经费超过1亿元。为了突破缓控释肥、稳定性肥料领域的技术瓶颈,“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集结了36家单位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包括山东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2家高校,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等7个科研院所,金正大、沈阳中科、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可以说,项目聚合了我国在缓控释肥、稳定性肥料领域最顶尖、最优秀的创新资源。

  降低成本,从包膜材料寻求突破

  缓控释肥在我国已经走过了11年的产业化发展历程,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到了大田作物。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绿色环保方面缓控释肥是成效最突出的新型肥料品种。“我们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中国缓控释肥料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我们主要要实现缓控释肥包膜材料的突破,探索出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新型包膜材料,从而实现新型缓控释肥的产业化发展。”项目首席专家、山东农业大学张民教授表示,“在这方面国际上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将会面临着大量复杂艰辛的研究工作和田间试验,在4年的时间里,率先去突破缓控释肥领域的技术瓶颈。”

  据悉,在未来4年时间内,该项目将研发40余种新型缓控释肥料、高效稳定性肥料及其配方肥,实现比常规化肥减量10%-15%,减施肥料2亿公斤,增产粮食13.5亿公斤,化肥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推广面积2500万亩以上,培训农民8万多人次,为我国肥料减施增效和零增长行动提供支撑。

  企业牵头,做成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在中央和国家“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政策背景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也囊括了一批具有科研技术上实力和产业实力的企业参与其中。而此次由金正大集团主持的“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则是34个项目中唯一由企业牵头主持的项目,这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引领作用,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作为该项目的主管单位,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技术引进与条件建设处副处长崔江浩在大会上表示,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一,又是由企业主持的项目,既要完成目标,也要注重与产业的密切联系,要切实解决一批产业问题,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创新度、关联度和贡献度,争取把项目做出品牌、做成榜样。

  “项目的申报立项非常来之不易,作为项目主持单位,我们一定会集思广益做好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秉持融合互联、共创共享的理念,与各单位一道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实践,争取按照主管部门要求,把这个企业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做成产学研结合的典范项目。未来,金正大将以项目启动为契机,围绕‘减肥增效、土壤修复、水肥一体化’三位一体来开展科研创新和推广应用工作,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说。

  中国科学院朱兆良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武志杰等项目专家也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