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下午,一个由十余名记者组织成的采访团来到山东省临沭县店头镇吴家月庄的金正大硝基双效肥小麦示范田中,记者看到,用了硝基双效肥的小麦一片油绿,长势喜人,与旁边田里绿中泛黄的小麦植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小麦生长周期长,用了金正大硝基双效肥,前期速效氮发挥快速释放的作用,保障小麦返青生长,后期控释氮控制养分释放,保障小麦后期不脱肥。速效与缓效相结合,恰好满足了小麦的营养需求,也为种植者节省了人工成本,亩产还能增收10%-15%。” 该示范种植户吴作华提到硝基双效肥的效果不住地点头。
百闻不如一见。再好的肥料,也要效果说话。现场参观让记者对缓控释肥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实,这次的参观,正是上午由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与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在金正大集团总部召开的“2017全国缓控释肥推广工作会议”的延续。这次会议既是对去年十年推广成就的总结,也是在行业发展面临突破的当下,对今后十年发展的总动员和方向的明确。
各方努力实现“贵族肥料”平民化
据统计,十年来,全国累计推广缓控释肥2100万亩,累计覆盖耕地5.25亿亩,累计节支增收1100亿元,中国缓控释肥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过去十年缓控释肥的推广和发展,既有企业的不懈努力,也得益于各级政府、全国土肥系统、涉农科研院所、农资经销商及农业合作社等以及国家政策的通力支持。
据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介绍,2006年3月,金正大集团第一条年产30万吨缓控释肥生产线在山东临沭投产,引领中国开启了大规模缓控释肥产业化之路。他们也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2008年,金正大集团年产60万吨缓控释肥项目奠基,于2012年7月建成,金正大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2010年9月,金正大以国内缓控释肥第一股在深交所上市,两个募投项目,包括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中心、年产60万吨缓控释肥项目。2016年1月,金正大收购欧洲第二大缓控释肥生产企业荷兰EKOMPANY AGRO B.V.公司,实现技术、市场、品牌的整合。2016年,金正大领衔制定了《控释肥料》国际标准,提升了我国缓控释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但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2009年10月,科技部批准金正大筹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1月,科技部批准公司牵头组建“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处长辛景树介绍,“十年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联合金正大不断探索缓控释肥应用推广模式。目前全国示范推广缓控释肥26个省市区,79个市县的30多种作物,示范推广面积6600多万亩,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区域的大田与经济作物。多年试验示范结果,金正大缓控释肥在增产、节肥、增效、省工等方面效果显著。与传统肥料相比,缓控释肥在所有作物上表现出增产,平均增幅达到了10%,实现节肥15%-20%,化肥利用率也有明显提高。而这种政企联合,在试验示范推广、农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农艺结合等建立了系统的推广模式,为我国新型肥料推广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未来发展瓶颈与机遇并存
过去的10年,中国缓控释肥产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同时铸就了中国高端新型肥料的辉煌之路。2017年,缓控释肥推广即将踏入一个全新的十年。而目前中国化肥行业进入持续低谷期,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肥料利用率低下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新型肥料的推广之路在何方,还没有有效的答案。行业破冰艰难,行业转型任务繁巨。在此形势下,缓控释肥产业如何谋划下一个十年?如何引领实现肥料供给侧转型?如何实现产业技术联合发展,如何走向国际,开拓国际品牌?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与会者面前。
但与此同时,农业部2015年提出,到2020年化肥用量实现零增长,工信部提出到2020年不但要实现化肥零增长,还要力争实现负增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普及推广新型农技,推广集约绿色健康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也提出:以绿色、安全、生态为导向,加速推动转型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十三五”确保我国肥料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缓控释肥的绿色、环保、高效等功能完全符合我国肥料行业结构调整方向。目前,缓控释肥产量仅占复合肥产量5%。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政策激励、化肥行业转型和下游农业需求三个层面正在汇聚成缓控释肥大发展的合力,为缓控释肥更大的发展孕育了新的空间。
“如今,缓控释肥不仅已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成为了农业部主推的肥料新产品,有力促进了化肥行业的转型升级。”金正大集团党委书记张晓义强调。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全国农业固定观察点管理处副处长彭超分析了中央一号文件中与肥料直接相关的内容,包括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这些都为缓控释肥的发展增添了砝码。
各方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
在政策、行业、农业需求驱动下,在危机与机遇面前下,对于未来十年,来自全国26省市区的农技推广领导、专家及全国千名基层推广人员提出了多方面建议:一是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成本,促进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升农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民对缓控释肥产品的认知水平;三是鼓励出口和海外投资,提高缓控释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支持产业技术辐射,促进我国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促进缓控释肥行业健康发展等。
对于新十年,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处长辛景树表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继续与金正大合作,落实“精、调、改、替”技术路径,统筹抓好化肥减量增效、配方肥下地、以高效缓释肥为主的新型肥料示范推广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继续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等新型施肥方式,大力推进水肥一体化推广应用,推进化肥零增长目标的实现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
“四驾马车”驱动中国缓控释肥持续领跑世界
2017年,中国缓控释肥推广即将踏入一个全新的十年。对此,张晓义谈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在高效生态农业的背景下,缓控释肥作为化肥转型升级的重点产品,符合当下普及推广新型农技和集约绿色健康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需求,大有可为。金正大作为中国缓控释肥领跑企业,未来十年,将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通过输出技术、品牌、服务和资本,与上下游及同行业广泛开展联合协作,在全球建立缓控释肥技术孵化样板工厂,打造独有的缓控释肥世界推广体系,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正大程集团副总裁陈宏坤强调,面临化肥行业的重重困境,金正大提出在行业困境时更应练好“内功”,做好“外联”。
做好肥料产品与技术创新的“内功”,推动肥料供给侧端的升级与改革;“外联”方面,行业更应协同联合发展,在技术研发创新、产品技术推广、品牌塑造,集中各方优势力量形成合力,真正实现行业内的协同联合发展。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未来十年,金正大将持续在技术研发创新、联合发展、服务转型、国际化四方面发力,打造企业四大动能、四驾马车推动金正大转型升级,引领行业发展,塑造中国肥业智造金品牌。
技术研发创新是第一驾马车。在技术研发与创新上,金正大将持续利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与全世界在农业、肥料领域最领先的科研院所机构合作,加大缓控释肥基础研究、技术升级、应用推广等方面的研发力度,继续保持世界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引领。
联合发展是第二驾马车。今后10年,金正大将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努力通过输出技术、品牌和服务,致力于与上游及同行业广泛开展联合协作,破解行业困境。
服务营销转型是第三驾马车。为了更好地解决新技术、新肥料推广的难题。金正大将在未来十年构建100家作物研究所、600家农化服务中心,依托他们开展测土施肥、技术咨询和培训、产品推广和精品示范田建设、市场开拓等工作。逐步实现从专注作物研究到技术服务,从产品销售到技术销售,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国际化路线是第四驾马车。金正大将积极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一是在以色列、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建立研发中心,让更多的世界领先技术与人才服务于中国、服务于全世界;二是积极参与肥料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宣贯,同时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收购、新建等方式建设10个缓控释肥样板工厂,在全球范围内组建100名专家队伍,在五大洲建设1000块示范田,组织10000名农技推广人员出国培训交流学习;三是将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产业布局,加速国际间技术深度融合。
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郁红 日期:2017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