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行业作为重要的支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缓控释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为三农发声,为化肥行业供给侧改革建言献策。
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当前化肥产业产能过剩严重,化肥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和市场需求。在严峻的形势下,提高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用供给创造需求、开拓市场,实现适销对路和供需平衡,已经成为化肥行业必须要走的改革之路。万连步表示,传统化肥行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缓控释肥产业发展,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完成化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
□唐可
推行智能制造 促行业发展
近年传统化肥行业弊端凸显,化肥产品配方不合理、生产管理效率低、农化服务模式尚不完善、销售模式单一等问题日益严峻,行业发展走进瓶颈。因此,提高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加快、创新化肥行业发展模式,促进化肥行业从传统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促进行业向配方大数据收集、生产制造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基于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施肥服务方向发展,是当前促进我国化肥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针对以“互联网+”方式改造化肥生产、流通环节,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方式建立化肥智能生产与服务体系,以及我国化肥行业在生产制造、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万连步认为,首先要打造产品配方大数据平台,从源头保障产品的精准适用性。针对我国化肥产品配方盲目等问题,建议国家加快《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的落地,加速实现施肥等农业数据向社会的开放;加大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化肥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企业基层经销商、农技推广部门、农资电商线上系统和线下服务站、手机APP等不同网络和手段,广泛收集和总结各地测土配方数据、试验示范数据、不同区域作物生产管理及施肥数据,探索地面观测、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物联网手段的应用,推进施肥管理决策系统建设,从而确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种植模式的最佳配方,从产品源头保障配方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为产品的合理应用奠定基础。
其次,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针对化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效率较低等问题,建议加快推进化肥行业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实现生产管理的精细化,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鼓励企业部署生产过程信息管理系统、执行系统等信息手段以及自动码垛、包装等自动化装备,实现生产信息的实时调度、管理和查询,规范产、供、物的合理调配,实现产品生产过程智能高效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部署客户管理系统,将供应商、经销商等数据纳入综合管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提高营销管理和客户服务能力;部署ERP系统、办公协同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企业资源有效共享、合理配置与利用,提高综合管理决策水平,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同时,万连步建议,推进电子商务模式探索与实践,提高交易和流通效率。目前,化肥的绝大多数销售方式还是代理、批发、零售模式,流通环节多,效率低下,因此建议加大力度,推进农资电商的发展,探索和实践“厂家—农资电商—农户”模式,降低和消除信息的不对称,砍掉中间环节,缩短交易链条,降低交易成本,让利于消费者;化肥生产企业可通过电商解决长期困扰大型经销商及零售商的赊销问题,提高资金流动效率。同时,化肥企业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过程中的信息化流程,收集施肥、种植大数据、农户应用反馈,为改善产品质量奠定基础;做好技术培训等农化服务,促进产品的应用推广。
不仅如此,万连步还认为,要基于信息化完善农化服务模式,促进产品合理应用。目前,化肥企业农化服务主要依托于线下的农化服务力量进行技术培训等活动,存在覆盖范围小、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建议鼓励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线上农化服务,和线下农化服务相辅相成,不断完善农化服务体系。化肥企业可整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农技专家资源,借助互联网在线互动的通道与农民面对面、点对点进行技术咨询和交流;针对移动互联网市场,开发互联网技术服务与产品应用方面的专用APP软件,随时、随地为农户提供解决方案;制作农化服务视频,通过互联网专家讲堂等方式,开展更加标准化、直观化的技术培训服务。
推进缓控释肥 化落后产能
近年,单质肥料发展困难。如氮肥行业,国内尿素年产能达到8000万吨,行业亏损严重。同时,因长时间施用单质肥料,农产品品质下降。缓控释肥作为新型肥料,可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我国化肥使用零增长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缓控释肥技术可有效化解氮肥行业等落后产能,有效促进我国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世纪70年代,我国逐步开始进行缓控释肥料的研究。21世纪初,我国缓控释肥才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逐渐掌握一批关键技术。虽然我国的缓控释肥料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但部分技术、工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产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大幅降低。据统计,我国缓控释肥年生产能力已达到300万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农业部等政府主管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扶持这项产业的发展,缓控释肥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缓控释肥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其价格高、认知度低等因素影响了缓控释肥产品的推广。针对该问题,万连步表示,要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成本,促进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针对缓控释肥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建议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给予从事缓控释肥等新型高效肥料产品的企业更多的支持,鼓励生产企业加大新型缓控释材料的研发,并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在保证控释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缓控释肥生产成本,从源头降低缓控释肥产品价格。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高效缓释肥使用补助试点”,缓控释肥的补贴政策仅在我国部分省份开展,范围和力度较小,未能充分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缓控释肥的积极性。因此,建议进一步扩大补贴的范畴和力度,降低农民的应用成本,促进我国缓控释肥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同时,提升农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民对缓控释肥产品的认知水平。提升缓控释肥企业农化服务水平,是提高农民对缓控释肥产品的认知水平、促进缓控释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重要的途径。但农化服务前期投入较大,且短期内企业无法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导致目前生产企业农化服务发展滞后。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探索缓控释肥等先进技术及产品推广的体制、机制,加强农企对接,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建立专业化社会化农化服务体系,建立起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农民培训机制,提升农化服务水平,促进缓控释肥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2015年以前,我国化肥出口关税长期执行淡旺季差别关税政策,而缓控释肥与相应的尿素或者复合肥执行同等标准,目前虽然取消了淡旺季差别关税政策,但缓控释肥在出口过程中仍然没有被区别对待,关税政策对我国缓控释肥的出口造成较大压力。同时,我国缓控释肥技术的国际输出能力较弱,目前在海外建厂数量有限,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万连步认为,推进我国缓控释肥产业走向国际市场,需鼓励出口和海外投资,提高缓控释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的关税政策增加了缓控释肥产品的出口成本,对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缓控释肥和传统化肥不同,传统化肥主要是资源的出口,而缓控肥在某种意义上讲更重要的是一种高新技术的出口。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在缓控释肥出口关税政策方面与普通肥料区别对待,适当降低缓控释肥关税征收额度,或者对缓控释肥的出口给予一定的补助等支持,促进我国缓控释肥产业抢占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针对我国缓控释肥技术的国际输出能力较弱,海外基地数量有限的问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我国缓控释肥企业对外投资生产经营活动的鼓励、扶持、保护和引导,简化对外投资的审批流程,实行境外投资贴息贷款、优惠利率等信贷支持,以及给予政府补贴等融资政策,推动我国缓控释肥企业海外投资建厂,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竞争力。
为进一步加快缓控释肥产业发展,万连步还提到,还要支持产业技术辐射,促进我国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4年我国尿素总产量约为8070万吨,全国氮肥产能过剩超过30%,行业亏算严重,行业整体利润率约为-1.9%。缓控释肥料在节约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产业技术趋于成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缓控释肥技术作为我国化肥行业转型升级的主推技术之一,支持缓控释肥产业的技术辐射,鼓励和推动缓控释肥企业及研发机构与氮肥等上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上下游融合,化解我国上游氮肥企业过剩的落后产能,促进我国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促进缓控释肥行业健康发展。为保障缓控释肥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加强产品流通市场执法力度,工商、质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从生产源头和市场流通两方面共同监管,建立和完善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推进“打非治违”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严格按照《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和《缓释肥料》国家标准等标准和要求抽查产品质量,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行为,维持市场秩序,确保缓控释肥行业健康发展。
推广水肥一体化 转发展方式
土、水、肥是农业生产的要素,农业的发展建立在土、水、肥的基础上。因长期的过度施用化肥、过度追求高产,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缓冲调控能力不断下降。传统的施肥技术不仅破坏耕地质量,而且也无法满足当前的农业生产需求。同时,我国水资源匮乏,但农业灌溉用水因利用率低下而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实现节水、减肥、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资源消耗的重要手段。因此,为适应当前形势,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实现水分和养分的综合协调和一体化管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对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万连步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水肥一体化产业发展。针对田间工程建设的现状,他建议国家统一规划,一方面将水肥一体化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耕地质量提升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资金上予以倾斜。扩大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专项规模,全面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选择有示范带动性的龙头企业,重点在政策、财税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推动龙头企业致力于产品技术开发和行业辐射,引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水肥一体化是节水灌溉系统和施肥系统有机结合的整体,目前节水灌溉系统厂家和水溶性肥料厂家大多各自为阵,缺乏交流和协作,没有形成良好配合的体系。肥料企业目前大多仅注重肥料的品质及销量,不能清楚了解不同灌溉方式对水溶性肥料的不同要求;灌溉设备企业大多只给农户“搭框架”,在节水灌溉系统设计时对肥料应用考虑不足,推广中未能与配套的施肥方案有效结合,无法建议农户如何选择肥料。同时,我国肥料企业和灌溉设备企业重销售、轻视服务和技术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相对于传统肥料,水溶肥还属于新产品,农民对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水肥一体化技术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技术体系还未完善,农民缺乏有效的技术培训。由于农民缺乏施肥灌溉的相关知识,企业没有专业的农化人员跟踪服务,水肥一体化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肥一体化推广普及的难度。
为此,万连步建议,首先要鼓励行业多方位合作,促进水肥一体化产业融合。针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研发基础薄弱、集成示范规模小等问题,设立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重大专项,从墒情监测、水溶性肥料、灌溉设备、技术模式、灌溉施肥制度等研发、示范的各个环节开展基础研究和集成示范,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充分结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水溶肥和灌溉设备企业的产业化能力、技术推广部门的示范推广能力,达到产学研用紧密合作;促进水溶肥企业与节水灌溉设备企业融合,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共同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建立联合推广机制,形成节水灌溉与肥料配套的统一体系,并对灌溉施肥应用及服务技术做出规范,同时在在产品、渠道、资本等层面的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行业迅速发展。
其次,强化示范基地建设,健全技术农化服务体系。水肥一体化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应加强示范和农化服务,缩短农民接受的进程。建议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水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国家级万亩示范片、省级千亩示范片、县乡级百亩示范片的示范展示基地,通过试验示范,完善区域技术模式,制定技术规范,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大规模应用推广奠定基础。加强农化服务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农化服务体系,通过试验示范、技术讲座、田间学校、入户指导等形式,逐级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农化服务水平,以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记者:唐可)
万连步:以农业现代化提升耕地质量
近年来,耕地质量问题日益凸显,耕地退化、土壤酸化、盐渍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逐年加剧。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认为,必须严格贯彻中央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促进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万连步表示,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坚持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粮食产量和农产品供应面临挑战。
万连步分析认为,我国耕地质量问题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耕地质量形势严峻,亟需突围。从整体上看,我国耕地质量呈现出“三大”“三低”态势,“三大”指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三低”指的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从区域上来看,东北黑土区有机质正在急剧下降,南方及东部地区土壤酸化加重,华北、东北耕层变浅趋势明显,西北及沿黄灌区次生盐渍化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耕地土壤退化严重,基础地力后劲不足。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约占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1/4。华北地区主要是盐碱化、西北地区主要是沙漠化、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主要是水土流失,西南地区主要是石质化、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主要是土壤肥力衰退。综合来看,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耕地土壤肥力一般,有机质含量偏低,养分失衡加剧。根据2014年12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数据显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综合来看,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耕地土壤肥力一般,有机质含量偏低,养分失衡加剧。据统计,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2%左右,属于中等质量以下等级水平,全国有9%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0.6%。
三是耕地土壤酸化、盐渍化加剧,障碍农田比例提高。据统计,我国酸性土、盐碱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土壤酸化、盐渍化问题逐年加剧,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我国南方、东部地区耕地土壤酸化面积逐渐增大、酸化程度有进一步加深。
针对目前的我国耕地质量现状,万连步建议:要完善管理体系,落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责任。耕地分布范围广,质量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耕地质量提升面临着“家底不清”“概念不全”“渠道不通”等法律、资金与技术上的多重困境,完善农业部门耕地质量保护的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业部门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的职责,逐级落实各项管理责任,完善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制度,统筹安排、推动耕地质量标准、检测预警、资金筹措与技术研发等工作,确保耕地质量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扎实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作;要加大投入,规划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耕地质量提升重大工程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投资回报率低,需要多层面重大工程的支撑。建议国家探索并推动设立耕地建设和保护补偿政策,为耕地质量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单列一定比例资金,设立耕地质量建设专项资金,并规划实施耕地质量建设重大工程,积极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提高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在耕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及农产品安全,实现“丰产提质增效”;要提高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开展耕地综合治理。耕地质量提升,科技先行。建议推动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因地制宜,以土壤改良与调理、作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修复为主要方向,以改良土壤障碍因子、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防止土壤退化与污染为主要技术途径,采取改良、提质、增效、修复等综合技术,恢复和提升其作物生产能力,消除土壤污染。同时,结合我国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目标,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化肥深施的农技农艺结合技术等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推动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或土壤修复产品的应用与推广,建立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综合技术模式,化解化肥过量施用问题,达到绿色丰产;组建行业协会,实现耕地养护与科学施肥密切结合。长期的过度施用化肥、过度追求高产是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缓冲调控能力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脱离土壤来讨论施肥方案或减肥方案是不科学的,脱离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的过度施肥是不可持续的。一直以来,我国农业领域既没有全国性肥料协会,也没有耕地养护协会,更没有把耕地养护与科学施肥结合在一起的土壤肥料协会。因此,在当前我国政府简政放权的大形势下,有必要组建土壤肥料协会,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统一的行业合力和协调机制,将耕地养护与科学施肥密切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推动耕地质量提升与科学施肥的协调发展。
来源:大众日报9版 作者:李文明 张勇 日期:2016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