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4

农资导报:金正大——倾力推进中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化

浏览次数:2132次
A- A+

金正大——倾力推进中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化

“中国缓控释肥生产量、消费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缓控释肥料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应用市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缓控释肥料产业,走进了世界肥料行业大舞台的追光灯下。

2014年6月16~17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七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部委、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以及美国农业部、国际锌协会、佛罗里达大学等国内外业界代表近300人出席了会议。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表示,伴随着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高效、生态、环保的缓控释肥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缓控释肥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快速发展。十年来,中国缓控释肥料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全球肥料界的关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缓控释肥料产业发展的‘高地’”。

万连步介绍,金正大集团将企业发展战略与缓控释肥料产业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实现了企业与产业的快速同步发展。目前金正大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创新型企业、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坚持自主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成为金正大成长道路上最鲜明的特色。”年生产能力450万吨,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19.92亿元。十年时间,金正大成为缓控释肥、复合肥、水溶肥及其他新型肥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

金正大与国内40余家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与佛罗里达大学等6所美国大学、美国农业部3个试验站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在国内外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金正大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科技部于2009年10月批准筹建,总投资8000万元。目前已完成实验大楼(20000m2)、自动化温室(2700m2)的建设,2013年11月通过了科技部综合评议和验收。

由山东农业大学作为法人单位,联合沈阳农大、湖南农大、金正大申报的“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在建设,项目总投资6409万元。

由金正大和山东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全国20家缓控释肥主要研究单位和主要生产企业组建的“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第一批启动的36家试点联盟之一。联盟作为项目组织单位,于2011年启动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型缓控释肥与有机肥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总经费5000万元。

本次论坛同期,由金正大参与倡导组建的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讨决定,将建立更为紧密的投入协作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成果分享机制,更为高效地利用科研资源;同时,预先启动“十三五”期间缓控释肥料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有的放矢地争取国家在政策和资源层面对产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中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经理陈宏坤介绍,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缓控释肥产业发展,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启动高效缓释肥料的补贴试点。现在,缓控释肥产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期。

金正大几年来借助政府推广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大量缓控释肥料试验示范工作。从2008年至今,在24个省开展了试验示范,参加了3个省的粮棉油创建工程。与美国6所大学及美国农业部及所属的3个试验站合作,在美国本土设立13个试验基地,涉及农作物12种。设立试验点近500个,面积近万亩。同时,针对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缓释肥的释放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特别是在缓控释肥料的环境影响方面,金正大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联合开展缓控释肥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创新同位素包膜和示踪技术,研究明确了控释氮素在土壤、作物、水和大气循环中的分布状况,取得了扎扎实实的实验数据。

金正大通过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模式,建设农化服务队伍。公司现有专职农化专家100多名,专职技术推广人员700多名。同时外聘专家200多名,充分利用各省各县的农业专家作为公司农化服务人员,开展一些农化服务和缓控释肥料科学施用示范推广工作。

近年来,金正大还通过“缓控释肥科学施用大讲堂”“示范推广万里行”等活动,传播应用知识和产品优点,让农民对产品的省工、省时、省力有更直接的认识。开展免费测土配方施肥,以及栽培管理和营销方面的技术指导,并计划以自建或合作方式,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建设100家农化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服务。

金正大大力推进缓控释肥料与种肥同播技术服务相结合。2011~2013年,分别投入1万、1.5万和2万台种肥同播机,每年培训2万~3万人次。利用种肥同播万里行活动,派遣专业服务人员到现场开展技术培训,也将一些机播手请到公司进行培训,截至目前发放机播手应知手册和培训教材3万多册。


缓控释肥料——从产品时代迈向产业时代

文/图 本报记者 于志强

数据显示,1995年世界缓控释肥料总消费量在50万吨左右,十年后达到了130多万吨,其中中国的消费贡献约为60万吨。目前中国在世界缓控释肥料消费总比例达到70%左右,接近300万吨的消费量,成功实现了缓控释肥料在大田作物上的大面积应用。

缓释肥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节约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优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缓控释肥料应用最多的国家,并且有多种技术得到成功应用,如树脂包膜、硫包膜等。缓控释肥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大田作物,几年来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50%以上。

整个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的农业,在未来几十年将处于持续转型发展的过程。在转型过程中,能够形成有力的支撑点,形成能够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先进方向的亮点,形成新的活力增长点,缓控释肥产业发展是其中的范例。

中国成为缓控释肥料使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令人振奋。产业还正在成长,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产业体系,是行业发展所需、农业发展所需。形成真正的“技术在我们手里、市场在我们手里、产业在我们手里”的局面,需要企业、研究院所、推广单位、主管部门密切协作与努力。

从主要精力集中于产品研发的初级阶段,向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把产品研发、生产、消费,以及延伸到农业生产乃至农产品消费各环节的产业链各因素整合,成为现阶段缓控释肥料发展的主要课题。

产业的内涵是以产品为基础的一个整体。缓控释肥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从事缓控释肥料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应用等各个相关单元组成的相互关联的集合,是整个的产业链,从它的上游原料到它的下游应用,一直到产品应用的服务部门,包括农民都在这个产业体系里面。新兴产业需要新的产业模式和形态,需要新的商业模式配合。

缓控释肥产业发展,一是紧紧围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继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用;四是建立完善产品标准化、效能和环保评价体系;五是培育优势品牌,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六是研究推广高效施用技术,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使农民真正认识和享有缓控释肥料的好效果。

金正大等一批优秀企业,正在持续不断作出努力。他们将创新视作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投入资源,整合资源,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料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作出了贡献,企业也取得了同步发展。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高效缓控释肥补助试点,也给产业发展带来更好的环境,这将使缓控释肥产品与传统化肥产品差价缩小,利于推广。今年4月24日,全国人大批准了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也将对缓控释肥作为农业减排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缓控释肥作为一个新事物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其将来要承载的历史使命而言,她仍然处于青少年阶段,仍然需要扶持,仍然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仍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仍然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科技界、企业界共同努力,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对新型肥料、新型农业技术的深度共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对企业而言,一是推进技术创新完善,将缓控释肥与培肥地力及补充中微量元素结合起来;二是做好施肥指导,更好地发挥缓控释肥的作用;三是研究与施肥机械的结合,将省工提效充分发挥。

在产业发展层面,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将缓控释肥发展的激励政策落到实处,因为缓控释肥在出口方面还有一些限制政策,放开出口将在促进行业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生产技术规范和施肥技术规范,这对规范和促进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中国有理由、有条件成为世界缓控释肥料产业制高点。

来源:农资导报B3版  作者:于志强  日期:2014年0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