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1

农村大众:土壤“减肥”,缓控释肥担重任

浏览次数:2448次
A- A+



土壤“减肥”,缓控释肥担重任

6月16日,第七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环境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长期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农村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

6月16-17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金正大集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随着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污染日益加重,与会专家呼吁,土壤“减肥”迫在眉睫。

土壤不能承受

化肥施用之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与此同时,耕地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地力后劲不足,土壤养分失衡,土壤生态功能变差,土壤污染日趋加剧等。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民是中国较早开展缓控释肥料试验的专家。他指出,中国化肥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位面积施用量在世界上均居首位。由于农民使用方法不当,氮肥利用率只有35%-42%,大部分都流失掉了,还污染了环境。

我国化肥利用率低是引起土壤问题的主要原因。化肥除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残留外,约有50%以上的氮流失到农田外,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

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功不可没。现阶段,杜绝化肥使用是不现实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肥料的吸收利用率,逐步减少化肥的施用总量。

“只有提高氮肥利用率,才能减少向环境的排放,也可减少农民投入。”上海化工研究院化工所副所长陈明良说。

“减肥”时代,

缓控释肥帮大忙

为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自2008年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金正大就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展开合作。截至2013年,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已扩大到全国24个省的29种作物,基本覆盖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作物,重点加大了大姜、大蒜、辣椒、荔枝、蜜柚、苹果等经济作物的种类和数量。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副处长杨帆介绍说:“除在大田作物节氮增产效果明显之外,缓控释肥在荔枝、蜜柚等南方需肥量较大的水果上增产显著,推广前景广阔。在减少20%的氮肥用量的情况下,水稻、玉米等作物的产量没有明显减少,这对于减少氮肥淋失,减轻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效益。”

“缓控释肥能够根据作物的需要释放养分,作物需要什么养分它就释放什么养分。”张民说。

2008年以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在湖南、湖北不同生态稻区共安排12大类的缓控释肥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在超级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中优势明显,一次性施肥可以达到普通尿素多次施用的效果。同时,施用缓控释肥可明显抑制稻田甲烷排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其中氨气排放量比普通施肥模式(分次施肥)处理降低33.4%以上。从环境效果评价来看,缓释肥高产节肥减排效应比较明显,施用缓控释肥具有减排、省工和生长态势较好等优越性,对超级稻节氮高效栽培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示范意义。

科技部政策研究室主任胥和平在论坛上表示,缓控释肥作为节能环保、科技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值得大力推广和扶植。目前,我国缓控释肥的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产品技术、市场和产业体系都扎根于中国,这有助于形成生产高端肥料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也将继续大力扶植控释肥料产业的发展。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修学峰认为,今后缓控释肥发展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氮的利用率上,要解决好氮在低温环境以及生长期长的作物全周期需肥问题。

政策“鼓劲”,

缓控释肥推广“加速跑”

由于缓控释肥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缓控释肥产业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2008-2012年连续五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发《关于开展缓控释肥料示范工作的通知》,联合24个省市土肥站、农技中心开展缓控释肥全国示范推广工作,缓控释肥产品被纳入“全国粮油棉高产创建体系”;2011-2013年,缓控释肥技术被列入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控释肥使用补助试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八项工作重点,继续支持高效肥料使用。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缓控释肥产业的快速发展。


◎前沿聚焦

“小产品”长成“大产业”

10年间,金正大占领缓控释肥半壁江山

今年2 月28 日,“ 2014 全国缓控释肥推广工作会议”在临沭召开。会上,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金正大集团授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着手研制推广缓控释肥,并实行技术封锁。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自2004年,金正大集团开始研发我国农业“用得起、用得着、用得好”的缓控释肥。

2006年3月4日,金正大集团缓控释肥项目一期工程——年产30万吨缓控释肥正式投产,填补了我国规模化生产缓控释肥的空白。目前,金正大公司已建成年产170万吨的全球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产业化生产,打破了发达国家长达40年的技术和市场垄断。

据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统计,自2009-2013年,金正大缓控释肥产品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同行业第1位,产能位于全球同行业首位,市场占有率占全国50%以上。

金正大经过十年的创新研究,在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复,公司承担建设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制定了《缓释肥料》国家标准和《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目前正在承担制定《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同时,公司在缓控释肥技术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60项,授权发明专利总数位列行业第1位。

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2010年,金正大牵头组建了“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影响、带动了30多家科研院校、70多家企业进行缓控释肥技术研发和产业建设。

在金正大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推动下,农民对缓控释肥的接受程度越来越提高。目前,我国年消费量接近300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70%左右。10年间,缓控释肥这一农民陌生的“小产品”变成了国家主推的“大产业”,“智能肥”也成为国内肥料行业的主流,促进了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国家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公司副总裁陈宏坤表示:“在了解、熟悉《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我们会和同行企业搞一些推广合作,如将金正大的技术嫁接出去,和更多的企业一起来搞推广,推动这个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推广

良肥+良法,“贵族”肥料走进寻常百姓家

借助缓控释肥,玉米实现了“种肥同播”。

在本届论坛上,据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李允聪介绍,在欧美,缓控释肥主要被用于草坪、花卉、园林等高端市场,在种植业上应用相对较少,属于典型的“贵族”肥料。

以金正大为代表的中国缓控释肥企业,从起步阶段就定位在生产让中国农民“用得起”的缓控释肥料上。同时,开创了“种肥同播”等缓控释施肥新模式,让“贵族”肥料能够真正下地。

根据缓控释肥产品的特点,2011年,金正大全力推出“种肥同播”技术服务,当年在全国成立500个农化服务队,配置500台农化服务车和1万台种肥同播机,开展行业内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受益农民最多的农化服务活动。同时,建立示范田,召开现场观摩会,创新“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缓控释肥推广模式。

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下,到2013年,金正大集团在山东、河南、河北、甘肃等9个省的玉米种植上开展推广“种肥同播”技术服务,18个核心示范点数据说明,与配方施肥及习惯施肥对比,“种肥同播”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所有示范点全部增产,最高达到18.6%。截至去年底,金正大已累计推广“种肥同播”1180万亩,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近24亿元。

今年玉米夏播过程中,金正大投入18000台种同播机,调动社会种肥同播机22000台,培训机播手超过50000人,“种肥同播”推广面积再创新高。

农民选择缓控释肥,进行“种肥同播”,不但能增产增收,减少施肥次数,节省用工,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十分巨大。“采用‘种肥同播’,一天作业效率达到60-80亩地,能有效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并能促进作物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缓控释肥可减少18%-34%氨挥发,径流氮可减少6%-17%。”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正大副总裁陈宏坤说。

来源:农村大众A4版  作者:李伟 高海波  日期:2014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