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4

“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万里行”走进彰武

浏览次数:6333次
A- A+

“金正大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万里行”系列报道

“金正大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万里行”走进彰武

     9月17日,“金正大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万里行”来到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彰武为物阜民富之地,誉称“塞北绿洲”。玉米一直是彰武种植业传统作物,播种面积百万亩以上,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产量占粮食总产量84%。同样,今年彰武也遭遇着百年不遇的大旱。
    据当地经销商黄国荣介绍,彰武县在此次干旱中也未能幸免,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减产甚至绝产现象,从反馈的信息看,使用缓控释肥的作物在今年干旱的气候下表现突出,保障了粮食不减产。

     
                                   干旱之年保高产
     在黄国荣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平安乡红旗村进行了现场的参观和访问。红旗村共有6000亩耕地,1000多人,家家都有几十亩耕地。据当地村民反映,干旱的气候在当地也并不少见,今年尤为严重,入秋时降了点薄雨,以后就没有降水的记录了。全村的玉米、高粱、谷子和少数水稻都不同程度的因干旱减产,严重的减产5成以上。
    平安乡红旗村村民黄彩燕家有近五十亩地,今年全部施用了金正大缓控释肥,当天黄国荣组织了50多名村民到黄彩燕家的玉米和高粱地进行了现场观摩。从几块地的直观效果看,使用缓控释肥的高粱和玉米明显要比附近未施控释肥的各方面情况要好。植株因干旱有部分叶片泛黄,但仍保持着较好的生长状态,玉米的“秃顶”率低,籽粒相对较饱满,据黄彩燕估计今年每亩地能维持在1500—1700斤,比附近地块使用普通肥的玉米平均高出100—300斤;相邻地片的高粱植株生命迹象旺盛,茎杆粗壮,颜色正常几乎无枯黄现象,黄彩燕估计每亩能收高粱1000---1300斤,而同是在附近种植的施用普通肥的高粱减产相当严重,每亩勉强能保住800斤的收成。同时,黄彩燕告诉笔者,她说家里种了50多亩地,最愁的是后期追肥,劳动强度高,加上丈夫身体不是太好,所以追肥一直是黄彩燕最闹心的事儿,结果今年用了金正大控释肥后,全部是一次性施肥,还没有趟沟,一下子省了很多工夫和费用。

     
                                  废弃田里长出新希望
    看完玉米,黄彩燕又兴致勃勃的带着众人来到她家种植的10亩稻田,说起这10亩稻田,黄大姐那是一肚子的话。
    黄彩燕家这10亩稻田种在一个废弃的河床中,本来这里有水流过,但后来上游兴建了一个冶炼厂,水源就断了,从此这河道就成了无人问津的废弃之地。黄彩燕今年本想利用坑坑洼洼的存水养活这10亩稻田,但今年的大旱,让这一计划泡汤了,黄彩燕也就没报收成的希望。后来黄大姐的丈夫坚持在地里投放了6袋缓控释肥,说人心尽到,就看老天赏不赏这口饭吃了。结果就在没下雨的情况下,黄大姐这10亩稻田愣是长得苗绿穗大,形势喜人。这连黄大姐本人都没想到。
    黄大姐算了一笔帐,6袋控释肥共是900元,今年这些水稻亩产在600—700斤,10亩就是7000斤左右的产量,每亩稻谷按每斤2元算,就是14000块的收入,用她自己的话说:“真像是捡来的。”

     
    东六镇红石村二队侯东辉那里也传来了好消息:家里种的30多亩玉米,就在今年这样的干旱年份每亩还能收个1700—1800斤,丝毫不亚于往年雨水好的时候。
    黄国荣总经理告诉记者,今年缓控释肥在彰武推广的第一年,180吨的销量散布在十几个乡镇,说实话还不算多,但是通过今年的推广示范,加上企业的大力宣传,彰武各乡镇的农民对缓控释肥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缓控释肥的投入成本、产量、人工成本等状况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金正大缓控释肥在彰武销售空间巨大,尤其是企业对缓控释肥的宣传力度的加大,他有信心把彰武的市场做好。(冯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