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旸
“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3%”。“十三五”元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阐述水利,为当代中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明确了方向。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全国上下的广泛共识。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高度部署实行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便是这一发展模式的生动诠释。今年两会,守护水资源管理“红线”、节水优先、人水和谐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任务艰巨的“三条红线”
“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加快推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在持续加大。
对此,政协委员、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深有感触: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区内大部分地表水开发利用率甚至达到100%,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和超采量占全国的1/3,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大代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窦希萍说:“干流水质出现明显下降,甚至水质优良的中泓都出现了总磷超标现象,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现象,近岸水体水质恶化更为显著。”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面对已然到来的“十三五”,加强水资源管理刻不容缓。
“十三五”规划建议,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规定动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人大代表、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认为,“以水定城”中的“水”至少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指城市的水资源禀赋条件,即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二是指具备完整的水生态系统;三是宜居宜业的水环境质量。“城”也有三方面含义:城市的建设规模、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式。要在城市规划制定、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发展方式等多个方面体现“以水定城”理念。
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认为,“三条红线”就是“高压线”,要真正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将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区域、行业、江河断面,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解决好水资源问题,事关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可逾越的“三条红线”正倒逼资源管理和绿色发展的双变革,吸引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与期待。
“节水优先”关键在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表达了对水资源的关切,“节水优先”如何落实成为讨论的热点。
节水,绝不只是拧紧身边的水龙头那么简单,须从顶层设计开始,以经济社会发展视角,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的理念。对此,代表委员们给出了各自的思考。
九三学社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现科技节水、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制度节水。政协委员、中国节水大使、著名京剧演员袁慧琴说:“节水真的迫在眉睫”。她呼吁公众人物、知名人士要更多地关注节水,提倡节水,带动节水,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风尚。
针对农业这一用水大户,人大代表、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分和养分的综合协调和一体化管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走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常态下,水资源管理工作如何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代表委员们建议,优化调整水资源配置格局。李原园表示:一方面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用水方式更加优化;另一方面,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通过多元、合理的途径让用水需求进一步减少。需求侧要尽量控制需求量增加,供水侧要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优化调整水资源配置格局。
一件件建议和提案,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节水、治水的迫切之情。
共绘可持续发展蓝图
随着对治水兴水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已深深融入水资源管理各方面,引领人水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
“海绵城市”的构建就是随着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而生的,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为进一步节约用水拓宽了思路。为此,黎昌晋委员提出,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技术,为海绵城市建设、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提供科技支撑。跟森林和生物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则强调,植被需与海绵城市配套建设,水利工程须与生物植被相匹配,才能使功能更加生态。
“天蓝、地绿、水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验金石。对此,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农业资源资产评估服务中心主任郑玉红建议,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严格控制影响城镇生产生活对地下水的污染,加强重点工业行业地下水环境监管,逐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有计划地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天津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周潮洪建议,京津冀地区要通过建立区域统一的水污染防治法规、产业准入标准及污染监控网络等方式,形成联防联控合力。
“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民有所呼、国有所应,更是凝聚共识、传递信心。水利,从这里感受信心和力量,昂首从“十三五”启程出发。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 李旸 2016年3月16日